(县图书馆馆藏图书 阅读推荐 )
不被大风吹倒
莫言 著
本书为莫言散文精选集,除了从莫言以往的作品中选取了莫言的人生经历、写作经验和人生感悟相关的篇目,还加入了莫言全新创作的写给年轻人的内容。全书共分为六章,内容分别为莫言如何走上写作之路、对待生活的态度、童年经历对自己的成长和写作产生的影响、与朋友的关系、读书的意义以及一些阅读和写作的技巧等。阅读本书,就像是一位真诚、平凡、有故事、有原则的长者在和我们讲故事,他的语言是简单幽默的,感情是质朴纯粹的。相信读者可以从中获取一些经验和智慧,更加知道自己人生的来龙去脉,在面对生活的艰难时刻时不被大风吹倒。
拥抱内在的小孩
元婴 著
这是一本疗愈亲子关系的心理学之书。在这本书里,孩子不是一个年龄的概念,而是一个心理角色。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还有执念,还有种种无法释怀的情结,我们就仍然是个孩子。有多少无声的战争发生在无数普通家庭中,家是孩子们成长中的港湾,也可能是 “心魔”。这本书由10个章节组成,分别由案例、案例分析、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帮助直面创痛,与那些曾经伤害你的至亲之人和解,过好自己往后的人生。此书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大家结束内心的煎熬,拥有更幸福的人生。
图解概率学
(日)野口哲典 著
概率可以用数字来具体地描述将来趋势未知或模糊的事情。本书是一本概率使用指南,从等车、猜拳、占卜、抽奖、买彩票、排座位、考试蒙题等身边的话题入手,来说明这些容易被我们敬而远之的概率的法则。阅读本书,你或许会学习到 “持续时间越长,获得成功的概率就会提高”“即便一件事的成功率很高,但连续成功的概率会随着次数增加而显著降低”来决定自己要不要坚持做某件事情,也可以通过了解“无论多低的概率,只要分母足够大,就一定会有猜中的人”“期待金额比下注金额低时,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输”来避开看似可以获利的骗局。希望读者能在日常生活中熟练应用这些概率学知识,看清事情的本质。
她要自己去买花
(英)弗吉尼亚 ·伍尔夫 著
本书精选了伍尔夫关于女性、写作、自由、权利等核心议题的代表随笔。她在随笔创作中找到了比 意识流叙事更为清晰的表达方式 ——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她将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与对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融入文字。她将女性主义从“要有钱,要有自己的房间”的外部诉求推向“杀死屋中的天使”的内在革命,提醒我们不仅要去夺取物质与空间的自由,更要直面潜藏于心底的桎梏,获取真正的自由与创造力。自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高潮中被捧为女性旗帜以来,她的影响力愈发深远,光芒至今未曾消退。
走进最可爱的人
李蕤 著
第 19届文津奖社科类获奖图书。作者李蕤1952年3月随巴金率领的17人“赴朝创作组”入朝。本书收入作者1952年6月27日至10月25日的赴朝日记,以及1952年2月20日至1952年11月21日分别从出发之前的北京、丹东和朝鲜前线战场发回的32封家信,完整记载了赴朝8个月间的行踪所至、大事梗概,记录了志愿军的生活和战斗,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朝鲜军民的风土人情,前线后方的热烈互动。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豪情和家庭亲情,是伟大时代最真实和朴素的文字记载和历史物证。所有文字均为首次披露,有的还是近日偶然发现的,异常珍贵,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亮的夜晚
(韩) 崔恩荣 著
和丈夫离婚后,三十一岁的我独自来到海边小城熙岭,却在那里邂逅多年未见的祖母。尴尬和沉默之后,孤独的心一点点靠近,我和祖母成为相互倾吐心声的朋友。在祖母家老屋的旧相册里,我发现一位和我长相非常相似的女子,依偎在少女时代的祖母身旁。一个个鲜活的面孔逐渐从一张张黑白相片中,从一封封感人至深的书信中,从久远的回忆里,穿过女人生如飘萍、命如草芥的时代,走到我面前。经过曾祖母、祖母和母亲,来到我身边的故事,她们的人生在我的眼前重现。现在的我能够触及她们吗 ?正如过去无数的我组成了现在的我,现在的我也能见到过去的无数个我吗?
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 著
进入社会工作至今的十年间,胡安焉走南闯北,辗转于广东、广西、云南、上海、北京等地,做过快递员、夜班拣货工人、便利店店员、保安、自行车店销售、服装店销售、加油站加油工 ……他将工作的点滴和生活的甘苦化作真诚的自述,记录了一个平凡人在工作中的辛劳、私心、温情、正气。这些在事后追忆中写成的工作经历,渗透着他看待生活和世界的态度与反思,旨在表达个人在有限的选择和局促的现实中,对生活意义的直面和肯定:生活中许多平凡隽永的时刻,要比现实困扰的方方面面对人生更具有决定意义。
阅读 ·游历和爱情
梁永安 著
为什么我们活得那么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茫然?为什么我们甚至开始不知道 “我是谁”?我们被指责内卷,又被指责躺平;我们被贩卖孤独,又被推销爱情;我们被推向对立,又被斥为无情……有人问,这代年轻人怎么了?可是,我们也想问,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梁永安老师从阅读、游历、爱情、工作、女性、自我、修养、孤独、人格、社交等15个主题切入当下青年群体的时代症候,期望与青年人一起突破对问题的单一认知,体会到生活的无限可能与多元价值。
命运好好玩
蔡澜 著 /博集天卷 ??著
蔡澜为人幽默风雅,以鲜活、生动的文字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与读者分享他的识见。他说: “为了喜欢写而写,才是一个真正的开端。除了文字之功,还要够真、够坦白。”一篇篇的小品文,真切动人,令人感到趣味盎然,惭惭地,便会感受到一点一滴的生活哲学从文字中渗出来。这本《命运好好玩》是蔡先生人生智慧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也是蔡先生八十年来中英双语作品,书中分享了他好玩的人生智慧。全书分为三大部分:我决定活得有趣;在玩乐中体验人生;生活充实,人就有信心。
要把读书当回事
季羡林 著
本书为季羡林先生散文精选集,主要收录了季羡林一生的读书心得,以其求学读书的早年经历,展现了一代国学大师成就文化事业的精神积累过程,以及在浩淼书海中寻求真知的思想路径。作者将关于读书学习的真知灼见融入对往事平实动人的追忆之中,感怀故人旧事对其学术发展的影响,鼓励读者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看待学习和读书。同时品评国内外经典著作,整理读书方法和研学思路,给徘徊于书山之中的读者指明方向。
文明的边界
格非 著
本书聚焦奥地利作家罗伯特 ?穆齐尔、日本作家志贺直哉与美国作家麦尔维尔。从《没有个性的人》《暗夜行路》至《白鲸》,格非带读者穿梭于文学的森林,去拜访这三位不安的现代隐士。对现代文明进程的强烈质疑和反思,是19世纪以来所有伟大小说的共同特征。这卷文学讲稿,以传统自然过渡到现代文明的居间者之视角,发出叩问:究竟什么是现代文明的边界?它到底要将我们带向何方?
怀沙集
止庵 著
“怀”乃怀念,“沙”,指著名诗人沙鸥,《怀沙集》是著名作家止庵为怀念父亲、诗人沙鸥所作的随笔集。父亲去世后不到一天,止庵忽然明白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却已来不及相告,他常常感到痛惜。当生命结束,才华就是生命唯一的延续,止庵透过对父亲诗集的咀嚼,娓娓道出对父亲的思念。透过怀念与思考,止庵告诉我们: 所谓人生,就是尽可能在生命结束那一刻减少一些遗憾:对自己的遗憾,对别人的遗憾,还有别人对你的遗憾。止庵在集子中还记录了他和一些师友的交游和读书心得,见情见性,极为动人。
消失的真实
金观涛 著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 “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
往里走,安顿自己
( 美 ) 许倬云 / 冯俊文 著
三年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面对未来不知何去何从,面对脚下不知如何抉择。本书由 92岁史学大家许倬云老先生用自己一生经历,与各位读者一起探讨。读着许老的文字,就如他在身边侃侃而谈,谈笑人间,将他一辈子的智慧都倾囊而授,为我们指引人生之路。许老为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代表作《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大众史学著作数十种行世,海内外行销百万册。
我本芬芳
杨本芬 著
世界看不见我,但我看见我。中国式婚姻里,还有多少不被看见的女人?继《秋园》《浮木》后,八旬奶奶讲述六十年婚姻故事,写尽那些无人知晓的伤痛与困惑,带给万千女性共鸣与勇气,献给所有不被看见的你我她,哪怕无人欣赏,也要竭尽全力地绽放芬芳。写完《我本芬芳》时,杨本芬已经八十多岁了,她被称为 “优雅好看的老奶奶”。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口述历史,一个普通人经历的六十多年的历史。
编辑:范 琴
初审:崔建华
终审:宋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