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第一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河南省郑州市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水系规划格局为基础,以水生态环境改善和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为需求,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生态湿地深度净化—完善再生水输配管网—拓宽再生水利用途径—健全再生水监管体系”的循环利用体系,构建“雨水、污水”净化—“热能”回用—“生产、生活、生态”利用的循环利用模式,以中心城区为主,带动下辖县(市),充分发挥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综合效益。
规划引领+政策护航,构建再生水利用“四梁八柱”
作为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郑州市高度重视再生水循环利用工作,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为再生水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编制实施专项规划,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郑州市先后组织编制了450平方公里老城区、1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415平方公里航空港区、128.5平方公里郑东新区排水工程和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为郑州市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的建设发展奠定基础。目前,《郑州市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已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可进一步引导推进再生水生产、输配、利用等设施建设,促进郑州市再生水利用产业发展。
优化完善政策体系,促进再生水开发利用。郑州市正在积极推进再生水一体化一张网改革及《郑州市再生水利用管理办法》《郑州市再生水价格管理指导意见》《郑州市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方案》起草编制工作。通过政策约束,建立“能用则用、应用尽用”推进模式,明确再生水利用鼓励性、约束性措施,引导约束道路冲洗和绿化浇洒等城市杂用、工业利用、生态景观等领域充分使用再生水,逐步完善再生水开发利用推进机制。同时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实行自主协商定价,实行政府对再生水生态补水付费的模式,加快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
科技赋能+基建提档,打造“零碳”水处理标杆
近年来,郑州市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资约93亿元,不断完善再生水从生产到输配再到利用全过程配套设施。
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市区建成区新建污水处理厂3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0万吨/日,达到240万吨/日。
开展提标改造。通过优化运行管理等措施,主城区7个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主要因子均值全部优于Ⅳ类水质标准,其中马头岗污水处理厂、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陈三桥二期经深度处理提标改造后,主要因子优于Ⅲ类标准。郑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活性焦过滤吸附污水超低排放深度处理、污泥热解气化节能环保焚烧、污泥好氧发酵废气处理等新技术,开发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智能物联网感知设备、二沉池光伏刷池机器人等新装备,并在全市各再生水厂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减污降碳。郑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为河南省首座百万吨级高标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于2021年荣获国家“城镇污水处理低碳示范工程”第一名。
“水热联产+生态反哺”,释放循环经济乘数效应
目前,郑州市已初步构建了城市杂用、工业利用、生态景观、清洁能源四大类再生水应用场景,并结合郑州实际打造了“再生水+清洁能源供应”的再生水梯级循环利用体系,并着力打造多个“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零碳绿色再生水厂”等示范工程。
立足郑州实际,拓宽清洁能源市场。长期以来,郑州一直存在冬季集中供热热源不足的困境。再生水作为低品位热源,可通过水源热泵技术实现清洁能源供冷供热,与传统热源相比更经济、更低碳。
截至目前,郑州市已开发龙湖金融中心岛、地铁场站等再生水清洁能源供冷供热面积375万平方米以上,每年节约标准煤约3.2万吨,减少碳排放约8.1万吨。郑州市郑东新区龙湖金融中心区域供冷供热示范项目,利用马头岗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作为水源,结合再生水水温、流量稳定持续的特点,采用“再生水热泵”方案进行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能不耗水,利用无污染”。
拓展利用场景,不断提高再生水利用率。郑州市再生水利用途径以工业企业用水(冷却、洗涤、锅炉、工艺、产品等)、市政杂用水(城市绿化、道路浇洒、冲厕、建筑施工、消防等)、清洁能源利用、环境用水(景观环境、湿地环境等)、河湖生态补水为主。郑州市中心城区、中牟县是全市大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污水处理水平最高的区域,是实施再生水利用的重点区域,其他县(市)再生水水量较小,主要就近消化利用。
2024年,郑州市主城区再生水利用量约44889万吨,利用率约55.57%。其中河道景观补水40436万吨、工业利用2657万吨、市政杂用和其他利用1796万吨。
锚定“三个中心”,绘就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
根据国家、河南省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战略部署,郑州市将持续推进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完善再生水利用体制机制,强化再生水水资源配置,拓展再生水利用场景,提升再生水利用水平,形成“统筹规划留住水、利用高效循环水、供给精准用好水、场景多元用活水”的再生水利用“郑州模式”。
郑州市坚定不移走创新引领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积极推进资源、能源、碳汇“三个中心”建设,打造全国能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污水处理绿色低碳标杆厂,协同共建低碳、无废、韧性、智慧城市,支撑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