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获很多,方向更明确了!”谈及不久前参加的那场专题辅导会,山东索力得焊材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由衷感慨。1个多月前,这家深耕焊材领域20年的企业正面临着一道难题。他们希望向军工领域拓展,却被复杂的认证流程与市场对接难住了。
转机来得很快。市发改委在走访中了解到企业困境后,迅速牵头组织了一场专题辅导会,不仅宣讲了政策,对接了专业服务机构,还特别邀请了本地军工领域龙头企业泰鹏集团、富世康公司的负责人现场“传经送宝”。这场“及时雨”让索力得公司快速明晰了路径,吃下“定心丸”。
索力得的经历并非个例。今年9月底,一场以“把企业诉求作为第一信号”为核心的服务民营企业专项行动在全市全面铺开,聚焦企业问题解决和对上争取,持续加大服务力度。“全市开展全覆盖、精准化的摸排,深入梳理企业经营发展中的难点堵点,我们统一收集并调度,确保企业反映的每一个问题‘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民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小君说。截至10月11日,市、县两级梳理的首批35项企业诉求,已高效办结28项,办结率达80%,进一步提高了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民营经济正如一艘破浪前行的巨轮,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着巨大力量。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1449家,今年1到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4.8%。亮眼数据的背后,是一系列解难题、促融资、强服务等精准滴灌措施的持续发力,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助力民营经济跑出“加速度”。
创新与融资,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两个轮子。泰安在这两方面同时发力,为企业“输血补气”“强筋健骨”,夯实发展根基。
企业求贤若渴,却常常困于“招人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多亏市里搭建的桥梁,让我们和太原科技大学戚其松教授团队深度合作。”山东龙辉起重机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此前,机械设计与制图专业人才招聘难,曾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堵点。我市转变思路,跳出单一招聘的传统模式,主动搭建高能级产学研合作平台,促成企业与高校精准对接。如今,专家团队来了前沿技术,资源共享让企业研发成本下降了10%,创新动能明显增强。
点燃创新引擎,离不开系统性的企业培育机制。我市始终坚持“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路径,今年新培育的第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达10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6家。同时,我市通过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建设模式,建立全市重点产业链创新平台库,持续提升民营企业研发能力。全市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达到16家,润德生物“氨基葡萄糖及其衍生物技术创新中心”列入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山东蓝光软件获得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在人才支撑上,我市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指导泰安技师学院等院校深化校企合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并通过开设“订单班”“冠名班”等方式,精准培养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
如果说创新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那么金融就是保障其行稳致远的血液。通过健全市县两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我市将526家民营企业纳入市县直连包靠企业库,精准化解融资难题。截至8月底,我市已累计为1.38万户企业发放贷款664.57亿元。“金融直达基层加速跑”“金企协同·融链共赢”等30余场银企对接活动也密集开展,为620余家企业解决资金需求。截至8月末,全市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2%,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源源不断滋养着民营经济的“根系”。
金融活水畅流的同时,要素保障的创新举措也在持续发力。要素保障大集、重大项目“绿卡”、土地五色管理、环评“打捆审批”……通过提高审批效率,推动精准供给,我市不断推进要素资源向优质民营企业、重大项目倾斜。其中,通过统筹煤炭替代指标64万吨、能耗替代指标8.4万吨,胜利盐业、中泰盐化2家企业投资的热电联产项目顺利建设。众志电子等22家民营企业项目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已获得4700万元无偿资金支持。
如今,泰安广大民营企业正将自身发展融入时代的大格局中,借助政策的“东风”,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52家企业被推荐参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岱岳区装饰装配材料产业集群晋级“国家队”,全市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数位居全省前列。在“百企百展”出海行动中,261家次企业奔赴全球展会,助力“泰安制造”畅行天下。
“营”在当下,方能赢在未来。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二级巡视员徐兆兵表示,接下来,市发改委将继续做优做强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通过精准滴灌破解企业难题,厚植沃土培育创新生态,强化关键要素保障,打造更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持续提振市场信心与发展活力,助力广大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