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群峰如黛,河湖交织。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区,1094条河流蜿蜒纵横,11个天然湖泊如明珠散落,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奔涌,滋养着这片土地。
16个国考断面、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从30%跃升至58.9%,西昌市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德昌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五年来,从安宁河谷到泸沽湖岸,从铅锌矿区到千村沃野,一场以“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为底线、以“绿富双赢”为目标的生态攻坚战,在大凉山深处持续推进。
记者从凉山州水利局、凉山州生态环境局获悉,“十四五”期间,凉山以“碧水为墨”、以“生态为笔”,在生态保护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交出了一份河湖保护与治理的亮眼答卷。

西昌市跻身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杨黎明?摄
河湖长制:
从“有名”到“有效”的责任深耕
“四级河长3777名,巡河24万次,解决问题1142个”——一组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凉山河湖管护责任的层层压实。凉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担任总河长,全域河湖实现“一河一长”全覆盖。通过62次河长会议、巡河调研、督查考核等专项行动,河湖长制从制度设计稳步走向深入实践。
制度护航持续发力。凉山先后出台《河湖长制工作实施方案》《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为366条规模以上河湖划定管理范围1.15万公里,完成350条河湖健康评价,实施409个重点河湖“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推动保护治理精准化、系统化开展。
同时,与攀枝花市签订《安宁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建立“水质达标则奖、超标则罚”的跨区域共治机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区域协同的双赢。

凉山在生态保护的画卷上挥毫泼墨,交出了一份河湖保护与治理的亮眼答卷。
治污攻坚:
从“污水横流”到“清水绕村”的蝶变
“以前村里的污水随便流,夏天味道特别大。现在有了污水处理设施,院子里干干净净的。”盐源县泸沽湖镇木垮村村民指着家门口的污水收集管网,言语间满是欣慰。这是凉山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带来的真实变化。
在宁南县茧丝绸工业集中区污水处理厂的排污口,标识牌清晰醒目,排放数据实时监控。“我们完成了121个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审批,制定全州排查整治方案,要求各县市对排污口开展‘查、测、溯、治’,建立清单台账,实现规范化管理,确保污水‘明明白白’达标入河。”凉山州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十四五”期间,凉山将“管好每个排污口”作为水质达标的第一道闸门。五年来,累计争取省级农村污水奖补资金1.24亿元,实施“千村示范工程”296个,撬动社会资本8000余万元,构建起多元投入的治污格局。
制度先行筑牢基础。出台《凉山州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方案》,建立“州统筹、县落实、部门协同”三级台账,实现“查、测、溯、治”闭环,入湖河流排污口整治率达到100%。
模式创新有效护河。坚持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基层河湖治理,全州1833个涉河湖行政村落实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解决河湖保护“最后一公里”;积极探索基层河湖管护模式创新,在西昌、会理市探索推广基层“河长制+党建”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成立基层河湖管护民间志愿者队伍,常态推进河湖治理保护。
截至2024年底,全州1304个行政村实现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治理率达58.9%,较2020年提高28个百分点;2025年58个示范项目全面建成后,治理率将突破60%。

凉山常态推进河湖治理保护。
生态修复:
从“生态伤疤”到“美丽画卷”的蜕变
在邛海畔,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的“三退三还”工程持续推进,让水域面积从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至34平方公里。如今,邛海湖心断面水质长年保持Ⅱ类以上,3条主要入湖河流全部达标,2万亩环湖湿地成为11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栖息天堂,先后荣获“全国首批示范河湖”“长江经济带最美河流(湖泊)”,2020年被水利部列为河湖治理示范案例,成功入选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跻身全国最大城市湿地之列,即将迎接国家级幸福河建设成效验收。
生态创建成果丰硕。西昌市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德昌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会东县特色林产品发展之路、西昌市邛海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等经验,入选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
重点区域攻坚见效。泸沽湖岸线39.5公里全面核查,整改侵占岸线点位63个,拆除私挖乱建鱼塘1.8万平方米,复绿2.43万平方米;马湖整治生态面积7.78万平方米,修复增绿7700亩,水质稳定保持在Ⅰ类。
水土流失治理加速推进。全州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831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提升至73.65%,提前完成2025年目标。矿山、风电等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实现全覆盖,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制度保障不断完善。配合完成《四川省泸沽湖保护条例》《安宁河流域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出台《凉山州“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4部顶层设计文件,形成“立法—规划—项目”的闭环管理体系。
项目储备夯实基础。成功申报雷波县马湖下游水生态保护修复、邛海水生态修复(一期)项目等32个水污染防治和农村污染防治类项目进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储备库,为生态保护注入强劲动力。
2023年,凉山州生态环境局被省政府授予“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先进集体”;西昌市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成效显著,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资金1000万元。
成功申报雷波县马湖下游水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李仁寿?摄
展望“十五五”:
从“水质100%”到“幸福100%”
“水质达标只是底线,下一步要让生态价值变现能力、群众获得感同步达到100%。”凉山州水利局、凉山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凉山将聚焦“四大任务”,续写生态保护新篇章:
碧水保卫战再升级——以幸福河湖建设为抓手,到2030年拟建成13条幸福河湖,重点开展汛期水质月通报、现场督导、不稳定断面“一断一策”精准施治;
饮用水源再保险——推进“千吨万人”水源地视频监控全覆盖;
总量减排再精准——严格审核工业、农业减排项目,确保“十四五”总量任务圆满收官;
农村治理再提速——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千村示范工程”建设任务。
从“水质100%”到“幸福100%”,凉山美丽幸福河湖故事,仍在续写。(记者 江滢)
附件: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