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实融合燃“新”火燎原 以创新驱动促江北蝶变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5

时光镌刻年轮,奋斗书写华章。从创新驱动的产业蝶变到城乡融合的宜居图景,从共同富裕的民生温度到数字赋能的治理变革,江北大地处处涌动着澎湃动能。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江北以勇立潮头的姿态,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创新中心,科研成果转化的发酵池。在浙江省功能膜材料(光电)创新中心,多家企业、高校“抱团”成势,吹响加速光电功能膜材料产业国产化进程的集结号;

未来工厂,锻造产业之变的强引擎。在爱柯迪未来工厂,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无缝衔接与高效流转,降本又增效,尽显未来已来的“智造”新图景;

产业园区,孕育行业翘楚的孵化器。在金山智造园,屋顶光伏全覆盖,30多家智能装备、医疗器械、信息服务、数字经济等产业的“俊鸟”乘势而飞。

丰获盈积,新貌蔚然。“十四五”期间,江北区坚定不移推进数实融合、创新驱动,在人才引育、平台构建、主体培育、生态优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数字经济引擎作用凸显,数实融合深度不断提升,高能级创新型城区框架基本形成。

过去五年,徜徉于两江北岸,都市工业和科技创新之“变”随处可见,似浪潮奔涌不息。

未来五年,江北将深耕创新沃野,产业转型步伐更加铿锵,高质量发展成色愈发浓厚。

变,在串珠成链集聚成群

全球每10台液晶电视中使用的反射膜,就有7张来自江北;全球每4件高端羊绒纺织品和服装,就有1件用到江北“吐出”的羊绒纱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锚定“专”与“精”,“十四五”期间,江北一大批制造业企业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璀璨明珠”,以“一企之力”引领带动更多企业逐新攀高。

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借助“研发加速器”增值服务体系、“两清零一提升”专项行动、工业“101”企业梯队培育工程,“十四五”期间,江北构建梯度培育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从研发端到技术端到生产端再到全产业链的升级。目前,江北已有482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这几年,我们加大研发力度,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目前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上半年。”一见面,威孚天力负责人张卫兵就亮出了五年成绩单:近五年企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年均研发投入超过4000万元,市场份额提升至8.2%。

如何让产业链更加稳固?江北企业深知,解决卡脖子问题,是自身站稳脚跟的密钥。去年,长阳科技实现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重大突破——固态电解质复合膜开发完成,小批量供货于国内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不仅如此,江北还将党组织建在经济发展活跃的产业链上,组建智能传感产业链党委,统筹产业发展全局,并通过链上龙头企业带动,围绕组织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党建联建。

五年来,江北在涌现出许多企业“尖子生”的同时,更有一大批企业集聚成群、抱团成势,合力夯实工业经济基本盘,成为江北“智造”的四梁八柱。

在高端装备领域,中策动力、宁波东力等企业苦练内功,产业结构布局愈发完善;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爱柯迪、宁波恒帅等龙头企业纷纷进军新能源市场,不断“开枝散叶”;在智能传感领域,柯力传感、中车时代拓展细分市场,新产品层出不穷……五年来,这一批批行业代表企业瞄准产业赛道,不断抢占技术制高点,成为产业集群这盘大棋中的关键落子。

得益于此,江北产业的“含新量”也涨势喜人。去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8.3%、9.8%和15.3%,均快于规上工业整体增速,带动作用凸显。更先后创建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力传感器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通过串珠成链、集聚成群,江北步履坚实,让工业经济的成色更足、底色更浓。江北区经信局局长、党组书记孙雄鹰表示,“十五五”期间,江北区将紧扣新型工业化战略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深化“一园引领、两区协同、多点支撑”产业空间布局,加速形成具有江北辨识度的“133”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力打造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与数实融合标杆城市先行区。

变,在向“新”而行向“绿”而生

全球最大的碱性电池生产基地每年能生产多少节电池?金山双鹿的答案是400000000节。

自动化流水线上,机械臂高速运转,一节节电池在传送带上依次通过正极环嵌入、隔膜纸插入等多道工序,实现不间断全自动生产;立体仓库内,一辆辆带有5G网关的叉车,将一箱箱原材料放入输送带;另一边大屏上,产品合格率、质检情况、设备运行情况等实时数据一目了然……走进金山双鹿无人黑灯工厂,5G通讯技术、AI技术等新应用新技术正扮演着提质增效降本的“关键角色”。

借助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技术,加速制造向智造推进,正是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新旧动能转化的题中之意。五年来,江北统筹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分领域推进智能制造纵深化、高端化发展,数字经济新优势不断彰显。

在“点”上,以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企业为重点,鼓励企业打造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标杆项目;在“线”上,推动磁性材料细分行业数字化改造取得实质进展,提升行业竞争力;在“面”上,推动中小微制造业企业应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机器人和工业互联网微服务实施轻量化数改……“十四五”期间,江北点线面同步发力,企业发展动能不断提升。截至目前,江北已培育3家国家级卓越工厂、4家省级未来工厂、1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传统产业乘“数”而上,加“数”前行的同时,江北也不忘算好绿色发展这本账。步入金田铜业的厂区,宛如置身一座现代“工业园林”。从加快技术改造到炼就绿色制造“点金之法”,从再生铜的回收利用到牵头制定国家相关标准,这家深耕有色金属加工领域40年的老牌企业,正用自身的实践证明:绿色、低碳与发展从来不是矛盾,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有机体。

如今,随着江北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绿色生产意识和环保理念的不断增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已经形成。

五年来,江北还清退了一批低效用地,放眼望去,取而代之的是高容积率、连片成群的总部大楼、研发中心等高能级工业楼宇。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如何拓展产业外部发展空间,破除企业“成长的烦恼”,托举都市工业发展新高度,江北破题克难,有了自己的独特解法。

面对有限的工业用地资源,通过企业自主开发、国资收购、政府收储等多种模式深入推进“二次开发”,江北新增了产业空间150余万平方米,新增产值数十亿元,形成了“上下楼即上下游”的新业态。518产业园、金山智造园、昕力产业园……这一批工业上楼标杆园区和楼宇正蓄势待发,描绘江北“智造”更高的天际线。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向“绿”而生。“十五五”期间,江北将系统推进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和产业生态建设,支持柯力传感、翼新智能等企业发力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新赛道,同时全面推进“数据要素×”行动并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引育数据要素产业,做强数商群体,支持重点企业先行探索建设大模型,创建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点示范场景。

变,在创新为“媒”生态为基

创新驱动,布局为先。

从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在江北加速成长为高能级创新极核,到国氢科技宁波研究院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成功投用,再到宁波大学创新港、浙大科技园江北园区等一批创新基地的焕新升级……五年来,一批高能级平台与重大项目正在江北加速落地。

“依托众创空间、小微园区、特色小镇等多类型创新载体,激活空间超过70个,累计引进科技企业800余家,区域创新格局从‘零星布局’迈向‘全域集聚’,创新生态呈‘雨林式’蓬勃生长。”江北区科技局局长、党组书记戴雪嵘如数家珍,在江北,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如今,我们的团队正服务于多家本地企业,在这座滨海创新热土上,持续释放着科技的创新动能。”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院长郝海打开了话匣子,谈起了这五年里,研究院从无到有的巨大变化。脐带缆、动态海底电缆、低功耗动力缆设计关键技术在宁波企业得到应用,新增年均产值约5亿元;超低温液化天然气(LNG)柔性管道的设计技术服务于中海油气电集团,实现了国内第一根LNG样管制造与海试……“五年来,研究院已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85人,组建了22个研发团队,并依托五大创新中心,持续增强科研组织能力,为区域创新注入强劲动力。”郝海说。

而依托这样的创新策源地,江北的科研优势得以进一步释放。

宁大创新港选择落地江北,打造集研发设计、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与科技服务于一体的创新生态圈,22个产学研团队陆续入驻,成立创新服务联盟,并联合筹建宁波市大学科创基金。

2024年,江北联合智能制造测试验证与评价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航空学会“国字号平台”高端装备制造联合实验室,汇聚江北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多方资源,搭建开放式的技术创新和产研转化平台,为江北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2025年,中国内燃机学会(浙江)创新中心挂牌中策集团,以“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合作机制打造船用动力产业教科人一体发展示范样本,给江北带来了强大的学术引领力和专家智库。

位于江北投创园区的“宁波(江北)传感谷”则依托柯力传感、宁水集团等本土龙头企业迅速崛起,目前传感谷已设立7000万元产业基金,完成对德壹机器人等项目2500万元投资,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支撑江北这片创新生态持续生长的,远不止于此。

“科技副总”机制有效嫁接科研与产业;概念验证中心、专硕联合培养基地等新型平台持续拓展;浙大科技园江北园区迎来近30个新项目入驻……从技术萌芽到产业开花,江北正以全链条服务体系陪伴企业跨越“最初一公里”,构建起蓬勃的创新生态,推动区域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放眼未来五年,锚定高能级创新城区建设总体目标,江北将沿甬江推动“一区三校两港多点”联动发展,形成一条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孵化基地+现代服务”于一体的高端科创资源导入廊道,构建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的策源型北岸滨水创新带。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