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烟台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雨天气,当前正值甘薯集中收获与贮藏的关键阶段。连阴雨引发的田间涝灾、土壤渍害,已对甘薯块根品质、收获效率及后续贮藏安全构成显著威胁。为科学防范灾害风险,最大程度降低损失,保障甘薯产业丰产丰收与农户经济收益,结合当前烟台市甘薯生产实际,提出以下管理建议与措施。
(一)块根腐烂风险升高
因土壤长期积水会导致甘薯根系缺氧,被迫启动无氧呼吸并产生乙醇等有毒物质,造成块根内部细胞坏死,引发田间烂薯;同时,持续高湿环境会使甘薯块根含水量骤增,表皮细胞壁变薄、韧性下降,易产生开裂薯块,采收过程中易出现划痕、破损,且块根生理代谢紊乱,抗逆性减弱,导致食用口感变差,耐贮性大幅下降。
(二)收获作业难度与成本双重增加
连阴雨使田间土壤含水量饱和,黏重土壤易形成“泥浆层”,机械收获设备(如 甘薯收获机 、拖拉机)无法正常作业,还可能碾压块根造成二次损伤;人工采收劳动强度和收获成本增加,效率降低,部分地块甚至因无法及时收获,面临块根在田间腐烂的风险。
(三)贮藏期病害与损耗问题突出
若带泥、带水的薯块直接入窖,表面附着的病原菌(如 软腐病菌 、黑斑病菌)会在窖内高湿环境中快速繁殖,引发大规模病害,贮藏期损失率增加。此外,连阴雨条件下收获的甘薯生理活性旺盛,呼吸强度高,窖内易萌芽,损耗增大,贮藏周期缩短,严重影响后续加工与销售周期。
(一)紧急开展田间排水降湿
田间有明水的地块,优先采用机械抽排,快速排出地表积水;起垄覆膜种植的地块,需划破垄间覆膜,打通排水通道,避免雨水在膜下积聚;低洼易涝地块,应沿地块走向开挖排水沟,降低土壤湿度至 60% 以下(手抓土壤成团不散、落地轻摔即碎为宜)。
(二)抢抓晴隙高效采收
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短期预报,抓住降雨暂停的窗口期,按“先低洼、后高岗,先黏壤、后沙壤”的顺序采收,避免在土壤过湿时强行作业。若地块湿度仍较高,可先人工割除甘薯藤蔓、划破地膜,通过藤蔓蒸腾作用降低地表湿度,待土壤稍干爽后进行采收,减少采收时的土壤黏附量。
(三)强化薯窖消毒与预处理
贮藏窖使用前需清扫内壁浮土,清除残留的病烂薯、落叶及泥土;采用“ 硫磺熏蒸 + 杀菌药剂喷雾” 双重消毒,消毒后封闭窖门 2-3 天,打开窖门、通风口,彻底换气 1-2 天。入窖前对薯块进行分级挑选,剔除病烂薯、破损薯、畸形薯;健康块根可置于周转筐内,在通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摊晾 1-2 天,待块根表面泥土干燥后再入窖;同时注意防范夜间气温低于 10℃,防止块根受冻。
(四)加强贮藏期动态管理
入窖后30天内,可保持窖内温度 15-18℃、湿度 85%-90%,每天通风 1-2 次(每次 30-60 分钟),排出窖内多余湿气与有害气体;30天后进入稳定贮藏期,将温度控制在 12-15℃、湿度 80%-85%,每 7-10 天检查 1 次,及时剔除窖内出现的病烂薯,防止病害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