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上千元到共享菜园种菜值不值?从普遍质疑到供不应求,一块田地产出三重收益

发布时间:2025-08-28 浏览次数:7

不懂就问

经 济 热 点 一 线 探 访

问题

●每年花上千元,专门租一块田地种菜,大家图什么?值不值?

回答

●经营者:不仅可以租地种菜,还开发出多种体验,7个共享菜园预计今年营收可达近3000万元

●客户:租金与买菜支出相比很划算,不仅能收获自己种的蔬菜,还能接触大自然

●村民:在共享菜园务工月工资能拿到4000元,一年的租金和工资加起来有5万多元

结论

●一块田地,产出三重收益:城市家庭圆了田园梦,经营者获得利润,当地村民实现增收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尹梦奇

还记得那个熬夜在网上偷菜的年代吗?在成都市双流区,就有这样一片被网友称为“真人版QQ农场”的共享菜园。全国5000多户家庭争抢着到此当农场主,其中不乏来自内蒙古、辽宁的家庭。

在这里,认领一块30平方米的田地,根据自种自收、半托管、全托管等耕种模式,年租金在1000元至6000元之间——每年花上千元,专门租一块田地种菜,大家图什么?值不值?带着问题,近日,我走进这片共享菜园寻找答案。

既能收获大量蔬菜,还能接触大自然

“我们在这里租了两块田地,自种自收。每周我们会来两三次。”成都市民应先生一边打理着田地,一边给我介绍起最新的收获,“那边有秋葵、茄子、辣椒、西红柿、丝瓜、瓠瓜、红苕。”应先生给我算了一笔账:过去,他们一家每月买菜支出七八百元;而两块地的年租金是3000多元,折合下来每月不到300元。“每次来菜园里都能收获几大袋蔬菜。我们一家三口根本吃不完,还会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我们觉得挺值的。”成都市民唐女士和女儿也有类似感受,“去商场玩一次也要几百块。但是在共享菜园里,每年花1000多元不仅能收获自己种的蔬菜,还能接触大自然,很快乐。”

不过,当被问起共享菜园的运营情况时,主理人杨闯世却说:“从2018年决定做这件事起,前5年都在烧钱,直到2023年才开始盈利。”杨闯世坦言,共享菜园是一个投入巨大且回报漫长的生意。他举了一个例子:“光是改造这一个菜园,去年我们就投入400多万元。”与投入相对的是,在共享菜园经营的起步阶段,他们还面临着普遍质疑,“除了几个粉丝之外,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件事,觉得我们就是在‘割韭菜’。”

烧钱、质疑——共享菜园听起来不像风口,倒像一个坑。那他们是怎么活下来的?

答案就藏在手机里。作为曾经的互联网从业者,杨闯世带着团队在全网各大平台上同时运营120多个自媒体账号,拍摄分享菜园里的种菜日常、收成喜悦、亲子互动等内容——社交媒体成为他们与目标客群之间的情感连接器。

“我昨晚刚更新了一条内容,一觉醒来就收到几十条私信和留言。现在我们共享菜园里的田地都快被‘抢’光了,供不应求。”让杨闯世惊讶的是,不少认领田地的家庭甚至来自外地。“这些外地家庭都选择全托管服务,由我们帮忙种、帮忙收,再给他们打包寄送到家。”

拓展商业模式,让共享菜园活得更久

共享菜园的卖点不仅是一块地,还有它提供的体验和陪伴。不过也有数据显示,超七成共享菜园活不过3年。如何让这门生意做得更长久?

“亲子家庭是我们的主要客群。”杨闯世细数起他们为此量身打造的项目: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开发耕读研学课程,不少家长愿意带着小朋友前来体验学习;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有机餐厅,每到秋冬季节,很多家庭会选择来此聚会聚餐……

如果仅靠租地种菜,商业模式单一,共享菜园大概率走不远。增加耕读课程、有机餐厅、露营垂钓等项目,丰富主要客群体验感,可以让共享菜园化身为生活场景,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

“去年开始,我们共享菜园会员的复购率超过60%。”杨闯世说,目前团队在成都经营着7个共享菜园,预计今年的营收可达近3000万元。

受益者除了城市家庭,还有当地村民。“我有三四亩地。原先是自己栽菜,一年下来能挣个万把块钱。”61岁的肖明先将土地流转给共享菜园后,在家门口过起了“双薪”生活:既能获得土地租金,又可以在共享菜园里务工赚取工资。“时间做满的话,一个月工资能拿到4000元。算下来,一年的租金和工资加起来有5万多元。”

一块田地,产出三重收益:城市家庭圆了田园梦,经营者获得利润,当地村民实现增收。看似花钱买罪受的共享菜园,依托流量经济和体验消费,实现了土地资源与城乡要素的再配置。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