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十八岿烈士陵园内松柏挺立,枝叶吐绿。在烈士陵园里,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正在给陵园的景观苗木剪枝修型,精心护园,他就是临武县汾市镇南福村共产党员陈救国。
陈救国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从小在烈士墓边砍柴割草,受到革命先烈事迹熏陶。从1978年开始,他每年清明节为烈士墓清除杂草、敬献鲜花,至今已有47年。
1949年12月,为围歼逃窜至汾市镇寺冲村的国民党南京交通警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一六五师四九三团10名战士在激战中壮烈牺牲。他们中最大的28岁,最小的18岁。南福村的乡亲把战士遗体安葬在村里的十八岿墓地。
1976年,陈救国任村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营长,他带领村里的老兵、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在烈士陵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1978年,村里实行生产责任制,田土分到户,别人都承包了肥沃水田,但陈救国为了便于守护好烈士墓地,就和生产队队长提议把墓地边上的6亩旱地承包为责任地。他每天去责任地里劳动,只要看到墓地里长了杂草就拔掉。”妻子邝兴久说。
为了保护好烈士墓园,1979年,临武县为陵园建了围墙和大门,种植了松柏,让烈士英灵有了清净、绿色的环境。1980年春,陈救国在陵园大门左右两侧种下16棵柏树,在园内坪地补种20多株松树,还把自家6亩责任地全部种上了桂花树、香樟、红豆杉等珍贵树苗。经过20多年的栽培,这片墓园周边的林地鸟语花香。
2006年,为了让墓园交通更加便利,陈救国与村党支部一道从省道边接口修了一条机耕路到墓园,将过去的羊肠小道变成了宽敞的砂石路。2013年,他又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衔接,争取项目支持,修通了到烈士陵园的水泥路。
“吉林省九台市石河区田文明、吉林省榆树县德利区王汉、吉林省三道沟区李玉清……”安葬在这里的10位革命烈士的故乡原籍地和姓名,陈救国熟记心头。他还当起了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员,在每年清明期间,他都主动为来到烈士陵园祭扫和接受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的师生、社会各界人士宣讲革命英烈故事。
2022年4月,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将全县范围内散葬的102位革命烈士的遗骸集中安葬在十八岿烈士陵园。陈救国深感守护烈士陵园的担子和责任更大了,把新安葬到这里的邝代英、唐少平等102位烈士的姓名、籍贯、牺牲时间、英雄故事等信息记在本子上,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这些烈士的信息。
“虽说现在年事已高,但是我有责任、有决心继续守护陵园,把陵园看护好,把英烈故事宣扬好!”陈救国一辈子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坚定地守护着这个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