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巴塘县“非遗薪火·童心传承”暑期青少年非遗公益培训班正式开班。本次活动由巴塘县文旅局、县文社联联合主办,县非遗协会协办,吸引100名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开班仪式。
活动现场 摄影 周燕
自2022年首期弦胡培训班启动以来,巴塘县逐步构建起常态化非遗培训教育体系。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已累计开设弦胡、藏戏等公益培训班6期,培训青少年学员400余人次。今年暑期班在保留核心课程弦子舞教学、弦胡演奏、藏戏基础同时,每周新增弦子舞、藏戏讲座等兴趣课程,吸引70余名青少年报名。
“我们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联合授课,既教传统技法,也融入现代审美。”非遗协会老师介绍。培训采用“理论+实践”方式深化学习体验。在开班现场,学员们正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认真调试弦胡琴弦,反复练习弦子舞步。今年还特别引入“非遗小传人”成长档案,记录学员学习轨迹。
在强化本土人才培养的同时,巴塘县积极推动非遗文化对外交流。2021年以来,累计组织协会成员56人次赴泸定、阿坝、淳安等地开展交流学习,邀请全国专家举办专题讲座12场,覆盖学员超2000人次。2022年启动“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效显著,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为四川民族学院、四川职业艺术学校等院校输送非遗课程,累计覆盖师生2000余人。
随着开班仪式的结束,教室里响起清亮的弦胡试音声。这群平均年龄7岁的学员或许尚未完全理解非遗的深意,但他们专注调试琴弦的身影、认真模仿舞步的姿态,正悄然编织着文化传承的希望之网。
(供稿 巴塘县文社联)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