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经济圈”首例跨区域共建环卫设施进入主体施工阶段

发布时间:2025-11-12 浏览次数:6

11月10日,随着第一罐混凝土沿着天泵长臂注入基坑底板,“海口经济圈”首例跨区域共建的环卫基础设施示范项目——海口市文昌市共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项目正式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标志着区域环保协同迈出关键一步。

项目坐落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青山岭区域,由中新电(海南)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建设,中建三局一公司承建,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项目。此次浇筑的垃圾贮坑底板长72.85米、宽34.95米,最大板厚达1.9米,混凝土总浇筑量达3483立方米,需连续作业完成。作为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枢纽设施,该贮坑将承担生活垃圾的接收、暂存与初步处理功能,是垃圾资源化利用流程的起点。

海口市文昌市共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项目项目经理王磊:“作为总包单位,我们中建三局一公司通过“超前策划、动态管理、精准施策”的核心原则,充分发挥工程总承包的管理优势,如期完成了垃圾库底板第一罐混凝土浇筑这一重要里程碑节点,顺利实现了现阶段建设任务,并为后续施工及交付打下坚实基础。”

据介绍,该项目占地面积120亩,总投资约8.5亿元,预计在2027年建成投用,日处理垃圾可达1200吨,年处置垃圾量可达43.8万吨,将满足未来5到10年内海口、文昌两地的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需求,并协同处理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和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显著提升周边地区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同时,项目利用余热发电,预计年发电量约1.9亿千瓦时,上网电量达1.6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4.9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万吨,兼具资源循环与清洁能源供给双重效益。

海口市文昌市共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项目项目经理王磊:“本项目远不止是一个单一的工程,也是一项关乎区域民生福祉和绿水青山的生态工程。建成后,它每天能‘消化’1200吨垃圾,年发电1.9亿度,相当于为海南岛节约了近5万吨标准煤,减少11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自开工以来,项目团队科学组织、精准施策,有效克服台风、暴雨等不利天气影响,全力保障工程进度。下一步,团队将持续发挥总承包管理优势,强化安全、质量与进度管控,优化施工组织,确保各项关键节点目标顺利实现。

海口市文昌市共建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项目项目经理王磊:“中建三局一公司项目团队必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心组织、科学部署、严控安全、确保质量,将中建三局‘敢为天下先永远争第一’的企业品格融入项目建设的每个环节,全力以赴将本项目打造成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标杆工程,为海南建设贡献一份坚实的‘中建力量’!”(记者:韩彩虹)

责任编辑: 陈贻晖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