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养老金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5-11-13 浏览次数:8

11月8日,以“回顾与展望: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为主题的第六届全国养老金发展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养老保障领域发展状况及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探讨“十五五”时期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以及促进养老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政策措施。

论坛由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主办,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恒安标准养老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协办,来自国家和地方人社部门、金融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150多位代表出席。

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24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中度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20%或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14%。这标志着目前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增强养老金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成为论坛关注的重要话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表示,尽管超常规的老龄化等新因素带来巨大挑战,但对养老金制度仍应有充分信心。这得益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保障夯实的物质基础及养老金制度的参数调整付诸实施等有利条件。他指出,未来5年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大体有三大基本取向:一是全面优化法定养老金制度安排;二是缩小差距、提升制度公平性,回应公众关切;三是合理建构多层次养老金制度体系,满足不同群体需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指出,尽管基本养老保险已实现全民覆盖,但仍需要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从国家宏观治理角度提出统一、规范、责任三大核心观点:“统一”即循序渐进消除地方制度政策差异,形成国家统一制度安排;“规范”即在国家统一决策、分级管理框架下,明确地方权限,强化制度运行、基金管理及经办服务监督;“责任”则要求审慎确定养老金待遇水平、厘清缴费与财政补助责任,确保制度长期平衡。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胡晓义以街谈巷议的养老金热门话题为切入口,深入剖析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逻辑与理念困境,探讨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他指出,面对百姓关切,在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过程中要做到包容差异、统合处置、积极引导。包容差异即对不同意见、不同诉求不能躲,要全面观察、保持定力、动态分析、辨证认识;统合处置即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避免片面性、极端化、一刀切,应结合轻重缓急、历史与现实,央地分责处理;积极引导即需要通过制度施行深植互济互助理念,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群体对立。

加强“三支柱”建设,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三支柱”。如何加强“三支柱”建设、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论坛关注焦点。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一级巡视员李德宏表示,在养老保险建设上,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管理体系,坚持第一支柱覆盖全民、保障生活的功能定位,发挥其作为人民生活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稳定器的作用。同时随着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逐步推动企业连接覆盖面的提高,进一步完善个人养老金支持政策,满足多层次保障需求。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金分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胡秋明表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面临参保扩面增速放缓、基金征缴率提升难度较大等挑战,需推进筹资和待遇确定机制优化,强化公平正义的建制理念,优化层次结构及其功能定位,系统施策、协同发力,通过数据赋能提升经办管理绩效。

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王群分享了该公司助力养老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举措:一方面,通过客户拓展、制度创新、服务能力提升助力职业年金提质扩面;另一方面,通过深化产业研究、优化资产配置、制定长期投资策略配置框架、打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等措施不断增强长期投资能力。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兼养老金分会会长、浙江大学国家制度研究院副院长金维刚建议,发展个人养老金制度,一要适当放宽制度覆盖范围,引导更多人为未来养老做好个人金融储备;二要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对中低收入群体实行全过程免税的EEE模式;三要通过提高投资收益率促进个人养老金制度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品开发;四要打通年金与个人养老金的转移渠道,使个人养老金能够享有企业年金的投资收益水平,实现保值增值;五要加强对个人投资的专业咨询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