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一场跨越世纪的文化接力在贵州省博物馆完成——贵州清代文化名人乐嘉荃先生后人跨越重洋,将珍藏于美国的藏印、瓷器、书画、古籍、手稿等18件套家族旧藏文物,无偿捐赠给贵州省博物馆。
这批漂泊海外的文化瑰宝回归故里,不仅填补了贵州文博领域相关收藏空白,更让“黔中才子”乐氏家族的百年文脉,在故乡的土地上鲜活延续。

乐氏家族18件套海外珍藏入藏贵州省博物馆
一句民谚里的“文化担当”
在清末民初的贵阳,有这么一句民谚——“华家的银子,高家的谷子,唐家的顶子,乐家的才子”。
这句话精准概括当时贵阳四大名门望族的影响力:华家以财富闻名,高家以农业兴盛,唐家以官宦显赫,而乐家,则是“文化担当”。
担当这一文化大旗的,正是乐嘉荃及他的哥哥乐嘉藻。

乐家才子代表 图源:《何以观山湖》
乐嘉荃是清末民初黔中著名的文人、收藏家。他既以诗词书法见长,又热衷文物收藏且精于鉴别,培养了贵州书法界泰斗级人物陈恒安。在诗词书法创作上,乐嘉荃著有《湘梦楼诗稿》《寿红轩诗稿》等20多卷诗词集。现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的《乐嘉荃寿红轩日记》,记录了清末民初贵州的社会生活细节,是研究清末民初贵州社会的珍贵史料,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学术价值。

36岁的乐嘉荃 图源:贵州省博物馆
乐家可不止乐嘉荃一个学霸,他的背后,是一个星光熠熠的家族——他的哥哥乐嘉藻是光绪举人,曾把茅台酒带到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让茅台酒一举成名天下知。之后乐家还涌现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首批院士乐森璕、比较文学泰斗乐黛云等杰出人物,家族五代人才辈出,在教育、学术、医学、文化等多个领域成就卓著,被誉为“黔中才子世家”,构成了贵州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乐氏家族百年文脉”。

捐赠仪式现场
让“家族记忆”成为“文化共享”
“今年9月,通过贵州文史馆特约研究员李峰的牵线,乐嘉荃的后人积极和我们取得联系,表达了赠予一批珍贵文物的意向。这场跨越世纪的文化接力,因这份热忱与助力,让文物回归之路畅通无阻。”贵州省博物馆保管部馆员安琪告诉记者,本次入藏的文物包含藏印、书画、瓷器、古籍经卷及乐嘉荃手稿18件套。
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一组藏印——印文“稼泉”“息园”等,与贵州省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宋代写本《放光般若波罗蜜经卷》上的钤印完美契合。这一发现,如同解开了一把“历史密码锁”,构建起一条跨越千年的文物递藏链条,为研究贵州文化脉络,提供了独特而珍贵的实物佐证。

捐赠藏印7枚
跨越一个世纪,乐嘉荃后人乐苹将承载着乡贤精神的文物从美国送回家乡,这既是对家族先辈的深情告慰,也是对故土贵州最真挚的回馈。
“父亲生前嘱咐过,要把家里的旧藏捐给贵州省博物馆,今天这件事终于做成了。”乐苹告诉记者,这些物件曾随家族漂泊海外,如今能回归故乡就是最好的归宿,“这些物件、文献在博物馆专业环境中妥善保存,不仅能让它们得到最好的保护,更能通过系统的展示与研究,让贵州乡贤文化中蕴含的精神价值被更多人看见、感悟。”
乐黛云之女汤丹表示,“借我之手传承”的捐赠,更是一次家族记忆与地域文化的共鸣,“这既是乐氏家族的生活印记,是贵州清末民初社会文化的缩影,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承诺,让乐家的故事与贵州这片土地的文化血脉紧紧相连。”

乐嘉荃“浪淘沙词”书屏
“此次捐赠的文物与文献,为研究黔中地区社会变迁、文化传承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贵州省博物馆党委书记李强告诉记者,由私家秘藏转变为公共文化遗产,真正实现了从“秘不示人”到“众享共鉴”的升华,不仅填补了博物馆在相关领域的收藏空白,更让研究黔中地区社会变迁、文化传承有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公众可通过文物,清晰看到一个家族与地域文化发展的紧密联结,而这场跨越世纪的文化接力,不仅是一次藏品的回归,更是一次家族记忆与地域文化的共鸣。”
据悉,以乐嘉荃家族文物捐赠为契机,贵州省博物馆将系统部署乡贤文化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通过挖掘本土杰出人物及其家族的文化贡献,打造“可感知、可传承、可传播”的乡贤文化展示与研究体系,让乡贤精神成为滋养当代贵州发展的重要文化力量。

贵州省博物馆向乐嘉荃先生后人颁发收藏证书
在捐赠当天,贵州省博物馆同步推出的专题纪念展《瑰宝重光——乐氏家族文物捐赠纪念展》,不仅是对捐赠行为的回应,更通过展览的形式,让公众更清晰地了解文化世家的精神谱系。观众可在12月10日前,在贵州省博物馆非遗剧场走廊,围观这场跨越世纪的文化团圆,解锁贵州文脉的“隐藏剧情”。

《瑰宝重光——乐氏家族文物捐赠纪念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