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由陕西省教育厅主办、长安大学承办的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陕西赛区),在长安大学渭水校区启幕。会上,未央区委常委、副区长车飞致辞,向全省48所高校的803支参赛队伍以及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未央发展的高校师生和各界人士表示热烈的和衷心的感谢。
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指引下,未央区人民政府与长安大学以“共筑硬科技生态、共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共同推进“秦创原机器人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锚定机器人产业方向,深化校地协同创新,聚力打造具有西部机器人产业高地。双方以“四链融合”为牵引,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整合高校科研势能与区域产业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为西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树立标杆。
战略协同 优势互补擘画创新蓝图
未央区作为全国百强区、西安都市工业核心承载地,以“重回工业赛道”的战略魄力,重构3000亩土地规划打造“立起来的都市工业园”,为机器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物理空间与政策支撑;长安大学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依托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人工智能等优势学科,建有“道路施工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智能装备、无人系统、工业机器人领域形成重大技术突破。双方通过“政府搭台、高校赋能、产业聚链”模式,将长安大学的科研势能转化为未央区的产业动能,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设立机器人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精准对接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三大赛道,打造“学科支撑产业、产业反哺学科”的共生格局,打造机器人产业“四链融合”核心枢纽。
硬核突破 聚势赋能打造机器人产业高地
一是打造“武德路创新街区”示范样板,扩容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长安大学科研团队提供“零成本创业空间+全周期服务生态”,目前已培育焊接机器人等企业26家;二是共建“机器人产业研究院”,联合攻关精密传感、运动控制、智能算法等“卡脖子”技术,推动长安大学在自动驾驶、智能建造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优先就地转化;三是设立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吸引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目前已落地2家行业隐形冠军企业,形成“高校研发-基地中试-园区量产”的产业生态链,攻克“卡脖子”技术,培育产业标杆。
依托长安大学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学科-产业-人才”螺旋上升机制。联合开设“机器人工程”微专业,实施“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每年定向输送复合型人才;遴选优秀学生参与企业“揭榜挂帅”项目,实现“课堂学技术、车间练本领、赛场出成果”的闭环培养。本次2025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正是校地共育卓越工程师的生动实践。
未来图景 冲刺百亿级产业集群
随着首期22亿元重点项目落地,校地双方将持续深化“空间共营、平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机制。2025年,未央区将再释放500亩工业用地,建设机器人核心部件产业园,校地联合发起“机器人+交通”“机器人+建造”应用场景开放计划,在智慧交通、城市更新等领域落地2个示范项目,形成覆盖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预计到2026年,聚集区将引育机器人企业超100家,形成3个以上细分领域全国技术标准,年产值突破300亿元,成为辐射西部、链接全国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从实验室的技术研发到智能园区的生产线、从未央区的产业布局到长安大学的硬核支撑,校地双方以“机器人+”为笔,书写“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共同开启校地融合发展的新篇章、共同构筑西部机器人产业的新标杆,以自主创新之炬,照亮机器人产业的未来之路。
分享: [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