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变身“金疙瘩”撑起村民“钱袋子”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3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眼下正是蘑菇上市的旺季,在江苏省新沂市双塘镇袁湖村,蘑菇种植迎来丰收季。这里的蘑菇不仅畅销江浙沪地区,更逐步形成了从种植、销售到废料循环利用的绿色产业链,成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深秋时节,双塘镇袁湖村的蘑菇种植大棚内暖意融融。种植户袁增林正在棚内忙碌,一个个菌包整齐码放,鲜嫩的平菇破袋而出,长势喜人。几名工人穿梭在菌包之间,熟练地采摘着成熟的蘑菇。

“我现在种了两个大棚,每个棚里码着2万到3万个菌包,每天能采750公斤左右蘑菇。”袁增林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现在蘑菇行情不错,一公斤能卖3到4块钱,每天采的都销往江浙沪,根本不愁卖。算下来,每个棚的利润能有5万到7万元,比种普通庄稼划算多了!”

袁增林的丰收,是袁湖村蘑菇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该村共有蘑菇种植户45户,建有100多个标准化种植大棚。为保障种植户收益,村里积极搭建销售平台,并提供冷链仓储服务,真正实现“种得好”也“卖得好”。

“蘑菇从9月底开始陆续上市,这段时间是采收高峰。”双塘镇袁湖村兴村特岗人员张少康介绍,“我们村统一对接采购商,让他们直接到大棚收菇,保证新鲜;遇到收购量暂时饱和时,就把蘑菇放进冷库储存,等行情好的时候再卖,稳稳保住种植户的收益。”

产业规模带来了可观效益。据测算,每个大棚可产出蘑菇7万公斤,产值约30万元,全村100多个大棚总产值预计突破3000万元,利润约15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袁湖村并未止步于此,正着力打造绿色循环产业链,并探索深加工路径,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蘑菇采摘期结束后,菌包不用扔,都是‘宝贝’!”张少康指着棚角堆放的旧菌包说,“村里会统一回收这些菌包,运到蘑菇袋分拣中心免费帮农户分拣,能再给大家增加一笔收入。分拣后的菌渣,还能送到周边葡萄园当有机肥,既环保又能循环利用。”不仅如此,村里还在谋划蘑菇深加工:“我们计划开发烘干蘑菇、火锅底料菌菇包、方便面配料等产品,延伸产业链,让小小的蘑菇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帮村民赚更多钱。”

从单个大棚的“小种植”,到百棚连片的“大产业”;从单纯卖鲜菇,到探索“循环+深加工”的全链条发展,袁湖村的蘑菇产业正一步步壮大。这一个个鲜嫩的“金疙瘩”,不仅撑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铺就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