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乌兰察布250公里长的马铃薯种植带里,沉甸甸的薯块在清风中传递着丰收的喜悦。
在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的组培中心内,无菌环境下的脱毒苗长势正旺——这里年可繁育1.5亿株脱毒苗和4亿粒原原种,配套的全粉厂、主食化加工研发孵化中试线及技术创新中心,让“中国马铃薯产业示范基地”的招牌愈发响亮。希森种业的创新实践,正是乌兰察布市研发投入强度首次突破1%、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的生动写照。
“研发投入是产业升级的‘金钥匙’,我们能打破中国马铃薯种子落后的局面,靠的就是持续不断的技术攻关。” 希森马铃薯种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凭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公司成功培育出30多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其中希森3号、希森6号、希森77号等新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累计种植面积达3150万亩,在旱作区及盐碱地实现显著增产,直接惠及150万薯农,让“一粒种子”撬动了整个马铃薯产业的升级。
2024年,乌兰察布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达12.2亿元,较2020年的4.05亿元实现跨越式增长,全区排名由第八位跃升至第四位,区域创新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提升至1.01%,较2020年的0.49% 实现翻倍增长,全区排名从第六位升至第五位,超过全区平均水平,为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创新根基。
“从0.49%到1.01%的翻倍增长,从全区第八到第四的排名跃升,背后是乌兰察布对科技创新的坚定投入和系统布局。”乌兰察布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以来,乌兰察布市不断优化创新生态,通过财政资金引导、税收优惠激励等多项政策,鼓励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创新实践的主体,同时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攻关,让研发经费真正花在“刀刃上”。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乌兰察布市将以研发投入强度突破 1%为契机,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聚焦特色产业升级、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方向,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推动研发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继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建立“企业需求+科研攻关+成果落地”的闭环机制,推动研发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