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小河白菜、善堂花生、大碾萝卜 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5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最新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单,浚县“小河白菜”“善堂花生”“大碾萝卜”三项特色农产品成功入选。这一认定不仅是对其独特品质的权威认可,更标志着浚县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迈出关键一步。三张“地标名片”的诞生,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地标密码:一土一水育一方珍品

小河白菜——千年传承铸就品质典范。小河白菜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成化年间,以“结球紧实、叶嫩微甜、耐贮性强”闻名,其品质得益于浚县小河镇独特的沙壤土与丰富水源。据史料记载,明朝兵部尚书王越曾将其荐为宫廷贡品,民间素有“大碾萝卜香菜葱,小河白菜进北京”的美誉。经检测,其可溶性总糖含量达1.8%至2.2%,粗纤维低至0.5%,兼具营养与口感。

近年来,浚县多措并举推动小河白菜产业升级。在品种选育方面,该县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深度合作,重点推广“新科红妃”等抗病高产新品种,并设立百余亩现代化试验田,为技术示范与品种改良提供支撑。

在品牌建设方面,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商标等认证,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品牌体系。2018年,“浚县小河白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20年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鹤壁市绿源农牧有限公司获评“保护地理标志产品示范企业”。

为确保产品质量,政府推行“五统一”管理模式: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植保服务、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品牌销售、统一收购标准。从种子筛选到田间管理,从采收加工到包装运输,全流程标准化操作,确保每一棵白菜均符合高品质要求。

目前,小河白菜种植面积扩至3000亩,年产值达8000万元,带动12个行政村2000余户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成为“一棵白菜富一方”的产业典范。

善堂花生——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腾飞。上世纪80年代,浚县善堂镇形成了华中最大的花生种植集散地,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海外。该镇地处黄河故道,沙质土壤、气候适宜,所产花生颗粒饱满、香脆可口,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E含量均优于普通品种。

近年来,当地聚焦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推广,引入“豫花93号”“豫花37号”等高附加值品种,出仁率、含油量等指标显著提升,平均亩产突破420公斤,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

善堂花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创新模式。龙头企业牵头市场拓展与研发,与玛氏(中国)、鲁花集团等知名企业的稳定合作为产品销路提供保障;2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通过先进技术示范,推动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合作社整合资源,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物资支持,降低生产成本。与此同时,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无人驾驶花生联合收获机、飞防无人机等设备广泛应用,精准施肥与智能灌溉技术全面推广,实现节本增效与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延伸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花生秧转化为优质饲料,花生壳用于食用菌栽培,深加工领域则建成麻辣花生、花生奶等智能生产线,大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目前,善堂花生产业年总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农户年均收入增长近30%,成为浚县农业现代化的标杆。

大碾萝卜——“赛白梨”的生态密码。产于浚县小河镇大碾村的萝卜以“皮薄青翠、汁多无渣”著称,可溶性总糖含量≥2%,生食脆甜如梨,熟食清香绵软。当地潮土富含速效钾与有机质,配合温光条件,形成“青长白短、尾根细短”的独特外形,兼具商品性与营养价值。

为突破传统种植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浚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契机,对大碾萝卜种植区进行全面升级。通过大规模土地平整与田块归并,将零散的小田块整合为连片规模化种植区,形成“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的现代化农田格局。土地整合后,机械化作业效率显著提升,播种、采收等环节引入萝卜起垄机、自动化收割设备,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同时,浚县进一步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修建排水沟、泵站与智能灌溉系统,有效应对极端天气影响。在雨季通过高效排水系统迅速排除田间积水,避免渍害;在干旱季节依托智能灌溉技术精准调控水分,确保萝卜生长环境稳定。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抗风险能力,还为萝卜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壤改良是大碾萝卜品质提升的核心环节。浚县联合科研机构,针对土壤特性制定科学改良方案:一方面,通过增施有机肥与生物菌剂,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另一方面,基于土壤检测数据实施精准施肥,动态调控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配比,既减少了化肥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又显著提升了萝卜的营养价值。检测数据显示,改良后的土壤种出的大碾萝卜维生素C含量提高15%,糖度增加20%,口感与风味进一步优化。

在品质管控与品牌建设方面,大碾萝卜引入全产业链可追溯系统,成为浚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标杆。每一根上市的大碾萝卜均贴有专属二维码标签,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从种植到流通的全流程信息,包括种植基地坐标、土壤检测报告、施肥记录、采收时间、仓储物流轨迹等。这一系统依托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极大增强了产品可信度。同时,定期抽检萝卜农残与重金属含量,并公开检测结果,以透明化监管赢得消费者信赖。

地理标志认证背后的培育密码

近年来,浚县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三步走”策略推动地标培育:

深挖资源,建立培育名录。浚县立足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将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作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构建起“动态筛选—科学培育—品牌保护”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成立专项工作组,由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县域特色农产品、传统手工艺品展开全面摸排,建立动态培育名录。通过评估产品的历史渊源、品质特性、市场潜力及文化价值,筛选出具备地理标志潜力的候选产品。

为确保培育工作的科学性,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多次邀请专家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企业车间,开展“一产一策”精准指导。以善堂花生为例,专家团队通过土壤检测、品种对比试验,优化种植技术方案,从种植密度、施肥比例到加工工艺均作出量化规范。

同时,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如梳理小河白菜相关的历史典故,将其融入品牌故事,增强产品附加值。目前,培育名录已覆盖8类特色产品,形成“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熟一批”的良性发展格局。

政策赋能,强化服务支撑。为破解企业申报地理标志产品过程中面临的“政策不清、标准不明、技术薄弱”等难题,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创新推出“地理标志培育上门服务”机制,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组建专项服务小组,通过“政策宣讲会”“一对一辅导”“专家问诊”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支持。

为进一步优化服务,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建立了“地理标志产品申报需求台账”,记录申报主体在申报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服务模式,持续提升服务水平。

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浚县将品牌宣传与市场推广作为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公众认知的重要抓手,通过多元化、分阶段的传播策略,为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奠定市场与口碑基础。

在培育初期,浚县系统梳理产品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例如,对小河白菜“明代入贡”的典故进行深度考证,整理善堂花生“区域集散”的商贸传统,并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品牌叙事。通过制作宣传手册、微纪录片等形式,在本地电视台、乡村文化广场循环展播,强化地域文化认同。同时,结合“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邀请游客体验种植、采收过程,累计参与人数超3万人次,初步构建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信任。

针对培育名录中的产品,浚县提前布局产销对接网络。例如,善堂花生在申报前便与鲁花集团、玛氏(中国)建立试种合作,通过企业反馈优化种植标准。此外,利用互联网收集消费者口感偏好、包装建议等数据,反向指导生产端改良工艺。2023年,善堂花生试销期间复购率达45%,为后续规模化推广积累用户基础。

此外,浚县积极推动本地农产品参与行业评鉴与权威认证,以专业背书增强市场说服力。同时,《河南日报》、大象新闻网等媒体的相关专题报道,提升了产品行业影响力,为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积累权威佐证,在专业领域形成口碑效应,吸引上下游企业主动合作。

地理标志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小河白菜、善堂花生与大碾萝卜的成功实践,是浚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定,标志着三款农产品在品质、品牌与市场认可度上实现质的飞跃。”浚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侯新锋表示,下一步,该局将持续擦亮地理标志“金名片”,让更多“浚县味道”走向全国,书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