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镇江市丹徒区以宝堰镇“渔光互补”项目为示范,紧扣“双碳”目标,系统梳理和整合区内坑塘水面、闲置土地等资源要素,推动绿色能源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一地两用、效益双增”的绿色振兴路径。
渔光互补 “ 旧塘焕新颜 ”
丹徒区宝堰镇的渔光互补项目总占地2380亩,覆盖徐巷、团结、鲁溪三个行政村。曾经,这里的坑塘多处于闲置或低效利用状态,荒草丛生、淤泥堆积;如今,一块块蓝色光伏板在水面整齐铺开,下方养殖水体波光粼粼,昔日“废弃地”摇身变为集发电、养殖于一体的绿色清洁产能基地。
以往的养殖形式小而散,一到鱼塘换水期,通济河、胜利河断面水质波动较为严重。通过坑塘水面的回收,项目淘汰了传统的粗放式养殖,引进绿色生态规模养殖,成功改善养殖尾水面源污染问题。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颜值,连片光伏板还有效保护区域内河流、坑塘组成的水生态网络,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实施前
实施后
绿色发电生态守护 “ 两不误 ”
摒弃传统坑塘养殖“单打独斗”,丹徒区创新探索“上层光伏发电、下层渔业养殖”的立体利用模式,让水域空间发挥“1+1>2”的效益。
以徐巷村为例,自2022年渔光互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稳步增长。随着项目逐步达产,预计今年徐巷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将突破300万元,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起来。
从节能减排来看,项目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实现发电量1.6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超4000吨、氮氧化物排放量超160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4万吨。整个发电过程零废气、零废水、零固体废弃物排放,真正实现“绿色发电、生态守护”两不误。
光伏赋能 “ 农文旅 ” 促增收
今年,团结村经过多轮考察,最终选择在生态养殖领域深耕多年的盱眙龙虾养殖大户进行合作。依托现有的渔光互补项目,以560亩养殖育苗水面为核心建设养殖基地,推动“光伏+龙虾”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地多产、一水多用”的立体化发展格局。
水面上方光伏板如同天然“遮阳棚”,为龙虾创造凉爽适宜的生长环境,不仅大幅提升龙虾存活率,还能提升龙虾品质。同时,项目引入水质自动监测仪,实时追踪水体pH值、氨氮等关键指标,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并及时处理。既让龙虾养殖过程透明可控,又能及时防范水污染,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养殖。
在龙虾养殖基础上,团结村还计划延伸产业链,打造集垂钓体验、田园露营、户外烧烤于一体的虾钓中心。未来,游客可以走进乡村,沉浸式感受田园风光,亲手捕捞新鲜龙虾,品尝地道农家美味;同时,项目还将带动宝堰干拌面、米酒、土鸡蛋等土特产销售,让“农文旅融合”成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通过“水面返租”模式,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农田资源,还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经营收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镇江市丹徒区将在绿色能源发展上继续探索、积极作为,依托区内丰富的绿色电力资源,推动“渔光互补”等创新模式成为释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抓手。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