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茧丝绸产业独特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循环利用的资源,在织绸、丝绵被、桑枝食用菌和其它高附加值综合开发项目上加大投入,促进茧丝绸产业从原料生产、茧丝初加工向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茧丝绸产业形势持续向好。今年前7个月,安康丝绸工业实现产值4.53亿元,增长56.4%。
产品研发彰显活力。 全市10户缫丝企业拥有80组白厂丝自动缫丝机,4组双宫丝缫丝机,年生产白厂丝达2500吨,占全省的80%,白厂丝平均品质在4A级以上。全市茧丝绸龙头企业紧跟市场需求,在多年来单纯生产缫丝的基础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着力研发丝绵被、织绸、捻丝、丝棉、丝麻、丝毛、真丝交织品等新产品,宝业公司的“梅花”—SUL牌白厂丝、天成丝业的织绸、恒丰公司的坯绸、永宏公司的捻丝等扩大了出口,产品远销国内外,提升了知名度。
综合利用实现“多赢”。 蚕砂枕、桑枝食用菌、雄蚕御酒等蚕桑副产品的开发综合利用,延伸了茧丝绸产业链,提高附了加值,带动了蚕农增收,实现了蚕农、收烘、缫丝企业的“多赢”。蚕桑副产物被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向高科技要效益。安康市雄蛾王蚕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誉称为“神虫国宝”的“雄蚕蛾”为原料,研究开发特色新产品—雄蛾王酒,日前已投入批量生产,全新上市、远销国内外。雄蛾王酒及胶囊系列新产品,已获国家专利保护、商标注册、产品生产许可和质量安全认证。
品牌建设绽放光彩。 宝业丝绸公司“梅花”—SUL牌白厂丝和石泉蚕种厂“天虹”牌蚕种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以弘扬丝绸文化、培育企业品牌为重点,突出宣传丝绸产品所特有的天然、绿色、环保特性,挖掘整理茧丝绸的历史和文化,加强丝绸文化建设,推动丝绸文化旅游,利用丝绸文化资源扩大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蚕种、桑茧丝绸产品已成为打造安康丝绸品牌的热门话题。
节能环保提升效能。 宝业丝绸、安康百瑞等企业实施了缫丝污水循环利用项目,基本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安康蚕茧干燥设备研究所研发的“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备”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全市淘汰了烧柴、费煤、影响生态环境的旧式烘茧灶。宝业丝绸、巴山丝绢、紫阳康洪、平利众鑫、旬阳和白河蚕茧公司等企业加大了热风循环烘茧机和多功能烘茧灶改造力度,淘汰了土法烘烤,提高了蚕茧质量,实现了节能降耗。
基地建设开挖源泉。 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龙头企业按照“谁投资、谁受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加大了对基地乡镇的扶持力度,建立稳固的原料基地,有效解决了发种难、鲜茧收购难、蚕农资金扶持难的三大难题。在近年来茧丝绸产业受市场震荡严重的情形下,全市仍有54.2万亩桑园面积,17.1万农户从事蚕桑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