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象新区科创局,各县(市、区)、开发区经信(发)局,各有关单位:
《南宁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25年4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南宁市“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赋能新型工业化和首府工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聚焦数实融合、要素汇聚,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以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场景应用为牵引,以发展人工智能产品、提升人工智能服务为重点,突出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以下称南A中心)核心节点枢纽作用,积极拓展面向东盟的合作,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新一轮工业振兴注入强大智能动力。
二、发展目标
围绕推动智能产业化、产业智能化的目标,着力提高人工智能产品供给能力,抓好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加快培育核心产业集群和智慧产业园区,争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到2027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500亿元以上,形成80个标志性智能产品,打造60个人工智能典型应用场景,培育5家全国有影响力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建设10家以上研发创新平台,助力打造3-4个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培育50家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人工智能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渐增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应用高地。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人工智能产品供给
1.发展人工智能基础层产品。重点发展壮大光学、声学、视觉、触觉、力/力矩等传感器产业。支持重点企业加大大容量、高速度数据存储产品的研发和投入力度。发展人工智能高性能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智能网关等智能网络通信及边缘计算模组等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芯片,引进GPU(图像处理器)、ASIC(专用集成电路)、FPGA(可编程的逻辑芯片)等高性能算力芯片企业,支持面向智能终端应用的人工智能应用芯片研发设计及产业化。
2.发展人工智能应用端产品。大力发展打磨、焊接、喷涂、码垛和高压清洗等AI工业机器人,开展集成创新和应用示范。立足广西优势产业,支持特定场景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及应用,创新发展播种、喷洒、采摘等AI农业机器人,培育餐饮、教育、政务、环保等AI服务机器人,加快引进适老、陪伴、保育康复、智能玩具等消费类智能终端和设备。支持企业拓展人工智能计算机研制业务。抢抓大模型私有化部署机遇,培育引进一批训推一体机和算力一体机企业。紧盯下一代智能终端发展趋势,布局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耳机、AR/VR设备等产业。
3.发展行业垂直大模型。聚焦制糖、制茶、林产品加工、有色金属、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点线面”结合方式推动垂直行业大模型发展。鼓励具备数字化转型基础能力的企业通过模型压缩、蒸馏等轻量化技术,围绕制造业研发设计、采购、运维、质检、仓储、物流、财务等关键环节,开发企业“点”上小切口垂直模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依托通用大模型和高质量行业数据集,打通业务链、数据链,打造产业链“线”上垂直大模型;支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核心承载地结合行业实际和具体应用场景,依托平台企业、数据服务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大规模、多维度、高质量的公共数据集、行业数据集,探索跨产业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面”上垂直大模型。
4.研发打造行业智能化软件产品。鼓励企业强化人工智能模型和场景适配,加快政务级智能体、企业级智能体和消费类智能体的开发应用。支持企业结合通用大模型,开发自动驾驶、智能翻译、智能数字人、智能助手、智能语音、图像处理、智能运维、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人工智能终端软件产品。
(二)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5.深入挖掘应用场景。建立常态化“人工智能+制造”场景的征集、发布、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搭建供需平台,定期发布场景“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促进供需对接。以“小切口”场景带动制造业创新应用,培育并支持可展示可推广的示范场景,加强优秀场景的推介。
6.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在各细分产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支持食品加工、林产品加工、铝精深加工等行业企业在智能排产调度、生产设备调优、质量检测、智能仓储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行业企业依托人工智能优化开展智能研发设计、数字孪生仿真、验证与中试以及网络安全管控应用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结合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强化AI赋能,快速打造一批“AI+设计”“AI+制造”“AI+运维”“AI+服务”等特色应用场景。
7.加强智能工厂示范标杆建设。推动企业设备联网和数据贯通,实现生产过程感知、分析、决策、执行智能化,培育一批人工智能赋能的高层次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在生产数字化、制造柔性化、管理智能化方面的改造升级,争取打造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
8.推动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信息港论坛等平台,吸引东盟人工智能创新资源、高端人才在邕交流合作,构建活跃的产业发展氛围。组织企业走出去,在东盟国家开展交流活动,展示我市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推广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垂直领域应用场景。引进一批面向东盟布局的人工智能制造企业,支持企业在南宁、东盟设立生产基地,实现“双基地”运营。
(三)促进人工智能创新赋能
9.创建创新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培育创建人工智能领域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建立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申报自治区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行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10.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发挥南A中心、驻邕高校人工智能院系等平台作用,加强产学研用协作,重点支持面向行业应用的人工智能关键通用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项目实施,促进人工智能创新成果推广应用。
(四)加快育强人工智能市场主体
11.建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制定各领域领军企业培育库,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智改数转需求及应用场景支持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精准服务,争取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细分领域人工智能领军企业。鼓励大型企业提升核心能力,拓展应用市场,吸引生态伙伴集聚成群。支持中型企业实施精细化、特色化发展路径,提升创新能力和细分市场占有率。关注高校院所及创新平台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发掘培育创新型小微新锐企业。加快形成领军企业引领带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细分领域独具特色的企业发展格局。
12.加强企业招引。充分发挥面向东盟区位优势和西部地区政策优势,围绕垂直行业大模型、辅助决策智能体、智能终端、应用赋能等重点领域,开展场景招商、以商招商、资本招商、生态招商,招引创新载体、科研团队和软硬件研制企业,提升重点产业链规模和质量,加快培育一批行业解决方案的供应商。
(五)加快构建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13.加强人才引育。完善多层次人工智能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将人工智能重点企业纳入应届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专项生活补助企业名单、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人才企业名录。支持企业引进算法工程师、数据标注师等专业化人才,提升人工智能工程师能力素质。鼓励人工智能人才申报“邕江计划”专项支持、高层次人才认定、企业高端科技人才薪酬激励。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型企业家、新生代人才培养专项培训。
14.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以南A中心核心节点为主引擎,引导各县(市、区)、开发区因地制宜推动人工智能与主导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人工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园区。重点支持良庆区、青秀区围绕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提升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的供给能力;支持高新区发展传感器、AI机器人及AI计算机等人工智能基础层和应用层硬件产品;支持其余各县(市、区)、开发区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主导产业拓展应用,培育“人工智能+制造”典型场景。
15.加大金融税收支持力度。利用人工智能产业基金,引导国有资本投资带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实施“投贷补”联动,对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利率优惠、知识产权融资贴息等支持。对新引入我市的人工智能软硬件企业,依法依规按照国家和广西区域性政策享受税收优惠。
16.强化数据支撑。支持企业开展DCMM(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优化数据供给质量。重点在农业、工业、教育、交通、文旅、物流、东盟语料等领域,提升企业数据采集能力,推动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加强行业领域数据标注,支持多模态标注、标注审查、质量评估等智能化标注工具研发。依托北部湾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平台,推动数据有序流通交易。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数据安全相关法规,推动企业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加强数据安全监管。
四、保障机制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依托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大对“人工智能+制造”推进工作的统筹协调,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全力服务和保障各项目标、重点任务落实。制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在重点项目建设、创新能力提升、人工智能产品推广、典型场景应用、企业发展壮大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宣传力度,推介典型应用案例,推广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推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样板,畅通各类要素资源供需对接渠道,搭建融通合作、互助共赢的良好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