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西安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中央及省、市部署,聚焦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强化农资监管,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有效维护了农民权益与农业生产秩序,上半年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位部署,夯实监管基础。市农业农村局党组高度重视农资打假工作,专题研究重大部署。在全国、全省春耕备耕农资打假视频会议后,我市迅速召开2025年全市农资打假工作部门联席会议暨春耕备耕农资打假工作视频会,市农业农村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七部门及各区县(开发区)共计210人参会。同步联合十部门印发《西安市2025年农村假冒伪劣消费品、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专项工作组,明确目标任务与职责分工,为全年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普法先行,筑牢安全防线。在全市组织开展“2025年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并于3月13日在鄠邑区余下街道举办了以“放心农资进乡村,打假护农保春耕”为主题的2025年“绿色农业蓝盾行动”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集中宣传活动启动仪式,通过悬挂横幅、展板讲解、资料发放及现场咨询等方式,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资选购知识。活动期间,全市累计出动执法和科技人员716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395万份,举办现场咨询培训70场次,惠及群众6243人次。执法人员同步开展市场巡查和产品抽检,实现普法宣传与执法震慑双效合一。
严查严打,净化市场环境。围绕种子、农药、肥料等6大类农资,紧扣“春耕备耕”“三夏”“三秋”关键节点,组织市、区县执法人员深入农资市场、经营门店及生产基地开展专项检查。重点核查经营资质、进货台账、产品质量等环节,严打制售假劣、非法添加及“农资忽悠团”等违法行为。截至6月15日,累计检查农资单位282家次,抽查生产销售单位26家次、产品64批次,出动执法人员424人次,发现问题18个并完成整改17个。
靶向治理,聚焦重点领域。针对大鲵、大口黑鲈、鲫鱼及豇豆、芹菜、辣椒、生鲜羊乳等重点品种,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药残专项治理。建立生产者及收购商名录,实施“一品一策”分级监管,加大抽检频次,实现禁限用药物问题基本清零。上半年完成日常专项检查12次,覆盖主体40余家;开展快速检测1000余个(含酶抑制法800次、胶体金法200个);配合部省级抽检60余批次,完成省级例行抽检1600余批次;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19万余张,带证上市产品达300余万斤。
执法亮剑,强化案件查办。启动“绿色农业,蓝盾护农”专项行动,印发年度执法计划,严查农业投入品使用、合格证开具、自检制度落实等情况。今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4640余人次,先后检查农资生产企业,农资批发市场、乡镇农资经营企业及门店等经营主体1700余户次,集中开展普法宣传1次,立案85起、办结66起,罚没26.72万元。其中市支队受理投诉举报140起,办结案件21起。联合公安、市场等相关部门开展农资市场检查,形成高压态势,办理各类移送案件7起。配合做好3起公益诉讼案件整改,震慑违法犯罪行为。
下一步,西安市将持续保持农资打假高压态势,加大违法惩处力度,提升区县、镇街人员专业能力,深化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协作,完善信息共享与联合执法机制,全力护航农业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