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父母看电视把音量越调越大,说话时总在“打岔”,甚至答非所问,很多人会下意识觉得:“人老了,耳背很正常。”就连老人自己也常说:“没事,说大声点就行。”但“听不清”真的忍一忍就可以吗?现代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老年性听力下降绝不仅是听觉的问题,它更与认知障碍尤其是老年痴呆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
什么是老年性聋
老年性聋,也称“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是指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双耳渐进性、对称性听力下降。患者往往对高频声音(如门铃、电话铃声、鸟鸣)不敏感,并常伴有耳鸣、在嘈杂环境中听不清别人说话等困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1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超过15亿人正遭受听力损失的困扰。而在中国,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及《2024年中国老年人听力损失与助听器应用调研报告》,老年听障人数已达1.2亿。约每三位65岁以上老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听力下降,而到了75岁以上,这一比例更是攀升至40%~60%。
随着全球老龄化持续加剧,预计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突破12亿,其中约5亿人将患有老年性聋。更值得注意的是,《柳叶刀》发表的研究指出:轻、中、重度听力损失将分别使老年痴呆的发生风险提高2倍、3倍和5倍。所以,老年性聋不仅仅关乎耳朵,更是大脑健康的重要警示。
导致老年性聋的常见原因包括:听觉器官的自然衰老;遗传因素;“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控制不佳,影响内耳血液供应;长期处于噪声环境,导致听觉毛细胞受损;吸烟、饮酒加速动脉硬化;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利尿剂和奎尼丁等)。
听力下降如何“连累”大脑
我们听到并理解语言,其实是一个高度依赖大脑参与的复杂过程。当声波被耳朵捕获后,耳蜗将声音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听神经这个高效的“快递员”传向大脑。信号首先到达脑干的耳蜗核,这一“分拣中心”将声音拆解为音调、响度和方位等要素。随后,信息被送往丘脑这个“超级网管”,进行初步整合和分类,并转发至不同脑区,最终信息抵达位于颞叶的听觉皮层,也就是大脑的“智能分析部门”。在这里,电信号被进一步解析,最终形成我们所能理解的语言、音乐或环境噪声,从而完成从“听到”到“听懂”的全过程。
当听力下降后,传入大脑的声音信号不仅会变少,还常常失真。负责听觉的大脑皮层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刺激,会逐渐萎缩,这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同时,大脑需额外调动更多认知资源努力“辨音”,从而导致“认知超载”,挤占了原本用于记忆与思考的脑力。长此以往,人们不仅会记忆力减退、反应变慢,老年人还可能因沟通困难主动减少社交,逐渐变得孤僻、多疑或抑郁,进一步加速认知功能的衰退。
此外,听力问题还会带来一些安全风险,如对汽车鸣笛、火灾警报等危险信号不敏感,声源定位能力下降,甚至影响身体平衡功能,增加跌倒概率等。
注意识别5个早期信号
虽然老年性聋早期表现隐蔽,但可以从一些行为表现中找到蛛丝马迹。
1.高频听力下降:对门铃声、电话铃、鸟鸣、虫叫等高频声音反应变差;
2.言语识别力降低:在嘈杂环境中尤其明显,“听得见却听不清”;
3.听觉重振:小声听不到,大声又嫌吵;
4.耳鸣:耳边常出现蝉鸣声、嗡嗡声等;
5.声源定位困难:难以判断声音来源方向,存在一定安全风险。
预防老年性聋做好7件事
1.远离噪音:避免长期处于强噪声环境,戴耳机遵循“60-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时间不超过60分钟,声音不超过60分贝);
2.控制“三高”:保持血压、血糖、血脂稳定,有助于维护内耳血供;
3.戒烟限酒:减少烟草、酒精对内耳血管和听觉神经的损害,降低听力损失风险;
4.均衡饮食:多吃富含B族维生素和锌的食物,如瘦肉、豆类和深绿色蔬菜;5.坚持科学运动:散步、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有益循环,平衡训练也有助于听觉处理;
6.定期检查听力: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听力筛查,早发现、早干预;
7.保持社交与用脑:多交流、多参与文化活动,激发大脑活力。
已经出现听力下降怎么办
1.科学验配助听器:适用于轻中度听力损失,现代助听器具备智能降噪、定向拾音等功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开展老年听力健康促进行动(2024-2027年)的通知》及《关于推进耳与听力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均明确要求,推进老年听力筛查、助听器普及及认知风险干预。研究显示,使用助听器可在3年内延缓48%的认知衰退,越早配戴,效果越好;
2.人工耳蜗植入:针对重度及以上听力损失、助听器效果不佳者,人工耳蜗可绕过受损的毛细胞,直接兴奋听神经从而恢复听觉功能;
3.配合认知训练:在听力干预的基础上,多阅读、交往、玩游戏,调动大脑积极性,强化干预效果。
总之,听不清绝不是件小事,它是大脑向我们发出的健康警报。关心长辈的听力,就是守护他们的认知健康与生活质量。早筛查、早验配、早干预,不仅能改善沟通,更是延缓认知衰退的重要策略。如果您或家人正面临听力困扰,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记住:保护听力,就是保护大脑;维护听觉,就是维系思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