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气易变脸 祛除病害贵在管

发布时间:2025-10-08 浏览次数:3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阴雨与晴朗干燥天气交替出现,导致棚内干湿变化频繁,为病害侵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此提醒广大菜农,日常需加强栽培管理,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早防早治,避免其暴发和流行。

阴雨天气频繁炭疽病多发

菜农张师傅种植秋茬黄瓜多年,近日反应自家棚内的黄瓜刚定植一个多月就感染了炭疽病,叶片上出现10—15毫米的病斑,病斑多时连片成为不规则的斑块,影响黄瓜正常生长。

典型症状

黄瓜炭疽病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重者幼苗近地面茎基部变黄褐色。叶片上病斑呈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初为水渍状,后为淡灰褐色或红褐色,干枯潮湿时病斑上有粉红色黏稠物,干燥时病斑易开裂穿孔。严重时,病斑汇合成大斑,病部长出小黑点。

侵染循环

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还可在温室、大棚木骨架上腐生存活,越冬后便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可借风、雨、昆虫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4℃,湿度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因素,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湿度大易发病。当叶面结有大量水珠,病害易流行。此外,常年重茬种植、偏施氮肥、通风不良、植株长势弱时发病重。

防治措施

降低棚内湿度。只要不下雨,白天应尽量拉大风口,并延长放风时间,加大棚室通风,达到排湿的目的。建议在操作行铺上稻壳或碎稻草等有机物,吸收棚室内的湿气。

合理浇水施肥。黄瓜是需水量较大的蔬菜,生长期间浇水次数比较勤,棚内易形成高湿环境。因此,对于发病的棚室,在保证黄瓜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应适当控制浇水量,避免增加棚内湿度而引起病害快速扩展。建议以浇小水为主,有条件的棚室,采用滴灌或喷灌。浇水可配合补充水溶肥及功能型肥料,养护根叶促壮棵,提高植株整体抗病性。

及时用药控蔓延。发病前可喷洒百菌清、苯醚甲环唑、醚菌酯、精甲霜·锰锌等药剂。发病比较严重的棚室,要选择高效的药剂配方,如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喹啉铜,唑醚代森联+肟菌酯+戊唑醇,或者是吡嘧·氟酰胺+喹啉铜。最好连续用药两次,间隔5—7天。

入秋不要忽视病毒病

秋高气爽的天气下,很多菜农认为天气已经转凉,病毒病已经退出高发期,因此生产中忽视了病毒病防治,结果导致多棵植株感染病毒病。其实,秋季晴朗天气下,光照强烈,棚内很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小环境,加之天气转凉后,棚外的传毒害虫向棚内迁飞而传播病毒病,所以秋季病毒病的预防工作依然不能小视。在此提醒菜农,平时加强管理,避免病毒病“进门”。

调控环境

晴朗天气下及时降低棚内温度,特别是植株出现徒长现象时,控水时间不要过长,避免棚内出现高温干旱的小环境,为病毒病发生创造条件。建议菜农注意合理浇水,促控结合,以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在高温强光的中午前后,根据棚内植株长势适当喷淋清水,降温增湿的同时,也避免植株萎蔫。

培育壮棵

黄瓜生长期间注意平衡用肥,追肥时除了冲施大量元素水溶肥满足植株生长所需,还要加强根叶养护,交替冲施腐殖酸类、甲壳素类等功能性肥料,同时叶面喷施富含钙、镁、硼、锌的中微量元素叶面肥,提高根叶养分吸收能力,这样才能保证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已经发病的黄瓜植株,要适当晚留瓜,先以植株促壮为主,减少养分消耗。

防治传毒昆虫

病毒病主要依靠蚜虫、粉虱、蓟马等传毒昆虫进行传播,想要切断其传播途径,防虫工作必须做好。平时管理中菜农要及时清除棚内及棚外四周杂草,降低虫源基数,并在顶部放风口、前脸放风口处设置防虫网,防止外界害虫迁飞进棚,同时在植株顶部10—15厘米处悬挂粘虫板进行诱杀。此外,还要定期用药防虫,如防治粉虱可用阿克泰混加啶虫脒,或啶虫脒混加吡虫啉;螨虫可用哒螨灵混加阿维菌素;蓟马可用菜喜混加吡虫啉等等。建议选用复配药剂,做到虫、卵兼杀,同时还要注意交替用药,建议连续药剂防治2—3次,提高防虫效果。

合理用药

病毒病发生后,虽然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治愈的药剂,但也要进行积极治疗,最好的结果就是使病毒病从显症状态进入隐症状态,减轻病毒病为害。药剂可选用宁南霉素+氮苷·吗啉胍+细胞分裂素+壳聚糖,或者选用氨基寡糖素、香菇多糖、嘧肽霉素等药剂,激发植株自身防御系统,对缓解或避免病毒复制和扩散有一定作用。

多措并举防住角斑病

目前,早晚温差大,黄瓜叶片易凝结露水,棚内湿度加大,黄瓜易发生角斑病。

角斑病是黄瓜生产中的常见病害之一,可造成叶片干枯,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发病严重时产量可损失60%左右,降低种植效益。随着深秋来临,菜农应结合角斑病发病特点,多措并举,做好角斑病的防治工作。

发病特点

黄瓜角斑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危害的典型症状是病部呈水浸状,病斑受叶脉限制而呈多角形,灰褐色或黄褐色,湿度大时叶背有乳白色菌脓,无霉层,干后病部易穿孔。

角斑病病原菌可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病原菌从伤口、气孔、水孔侵入,通过气流或灌溉水溅到茎、叶上传播发病,病部的菌脓还可通过昆虫、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其发病适宜温度为18℃—25℃,相对湿度75%以上,通常棚内湿度大、植株间郁蔽、通风不良时发病严重。

防治措施

降低夜间湿度。角斑病是喜湿病害,除了白天加强通风、合理浇水外,菜农还要尽量降低夜间湿度,可在棚内操作行间铺撒碎秸秆、稻壳、生石灰等,吸收夜间水分,最大限度降低棚内湿度。及时将发病的叶片疏除,带至棚外深埋,减少菌源,避免二次传播,摘叶后及时喷杀菌剂,在伤口处形成保护膜,防止病原菌侵染。有条件的菜农,建议使用弥雾机或喷粉机喷药,防止增加棚内湿度。

提前喷洒生物农药。平时注意提早预防病害,可用荧光假单胞杆菌、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等叶面喷洒,提高叶片抗逆性,增加有益菌数量,减少病原侵染几率。提醒菜农,生物农药尽量不要与化学药剂共同使用,二者最好间隔10天以上。

早发现早用药。早上进棚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叶片有水浸状小点就应该及时用药防治,可用噻菌铜配合中生菌素防治。若病害已经发生较为严重,可以选用复配配方:氯溴异氰尿酸+喹啉铜,或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百菌清+琥胶肥酸铜,用药时要喷洒全面,不留死角,提高防治效果。

(本版稿件由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董文兰参考《北方蔬菜报》、全国农技推广网等整理)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