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村镇是我县唯一的山区镇,也是高山生态茶的主产区,茶园总面积约1.3万亩。中秋的姚村镇,群山逶迤,茶园青青,盎然的绿意依然是乡村图景的主色调。
日前,笔者走进该镇天子湖村红茶厂的生产车间,见负责人蒋连文正在摊晾刚收购的秋茶鲜叶。
“今天的鲜叶量不大,我自己动手做做就行了,都是机械化生产。摊晾萎凋后,再杀青揉捻,然后发酵处理,最后就是烘干、包装,一杯‘秋天的红茶’就这样诞生了。”身着蓝色工装的蒋连文倚着不锈钢摊晾床,双手抖动,均匀地铺撒鲜叶。
蒋连文,1973年出生,家住十字铺茶场,早年在北京经销茶叶。怀着对家乡茶产业的一份匠心,蒋连文于2019年他返郎创业,承租了姚村镇的天子湖村红茶厂,注册“宣和泰”商标,以生态红茶为主打产品,兼做石佛云螺、云尖、云峰等系列绿茶,年产干茶1.6万斤,产品通过“实体店+线上平台”进行售卖,可以帮助茶农就地“消化”鲜叶6万余斤。
从茶叶经销商转型为制茶人,蒋连文看中的是姚村镇的好生态。该镇的高山小气候保证了茶叶的生态特质,这里温差大,石质山场透气性好,根深叶茂,再加野花杂生,山雾袅绕,“茶园管护也是原生态的,这里坚持人工锄草,杜绝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我来姚村做茶,就是要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从源头上把控茶叶品质。”蒋连文坦言。
据了解,此前缺乏稳定的收购渠道,茶农的秋茶大多无人问津,白白浪费在枝头。为了充分利用姚村镇的秋茶鲜叶资源,蒋连文添置了制茶机械,今年开始试生产秋茶,9月中旬开机,估计能生产到10月中上旬,“做秋茶,延长生产期,增加效益,也能帮助茶农增收,尤其是附近的留守老人和脱贫户,他们采秋茶,也能挣点钱。”
家住天子湖村曹村组的脱贫户黄胜强,年逾古稀,是采秋茶的村民之一。黄胜强在附近的建筑工地打零工,这段时间工地停工,他就“改行”采秋茶。“我有4亩茶山,以前采一季春茶就歇了,现在红茶厂收购秋茶,我和老伴天天上茶山,两个人一天能采15斤,10块钱1斤,只要有人收,我们天天采,不采就浪费了。”(王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