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取消强配,新型储能进入商业化时代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4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今年发布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这意味着,储能电站必须迈向商业化运行,破解长期存在的盈利难题。作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转型的关键性技术之一,独立新型储能在取消强配后,亟须应对市场需求短期波动、投资不确定性增加等问题,探索多维收益模式。

构建多重储能盈利机制

今年上半年,共有34个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开工建设,总装机规模达到1480万千瓦;7月,全球总装机最大电化学储能项目——鄂尔多斯180万千瓦/720万千瓦时储能项目落地开工;9月,内蒙古能源集团5个独立储能项目集中破土动工……取消强配后,内蒙古自治区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反而迎来快速发展,不仅装机规模稳居全国前列,还探索构建了“放电量补偿+现货价差”的多维收益模式。

内蒙古通辽238万千瓦风电项目的部分储能设备 连振 摄

当地具有庞大的储能市场需求。借助富集的风光资源,内蒙古实施新能源倍增行动,短短3年,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约1.5倍,然而其波动性、随机性、间歇性也给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为避免“弃风弃光”和电网失稳,必须配置相应规模的灵活性电源,以此消纳过剩电力、填补电力缺口。因此,大规模新型储能设施,特别是能够快速充放电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成为用来平衡电力波动的关键技术手段。

在此背景下,内蒙古开展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建设和新型储能发展专项行动,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032万千瓦,成为全国首个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千万千瓦的省区,预计到2025年底建成规模将达到1600万千瓦以上。

地方政策有力加持。今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新型储能建设的通知》以及2025年新型储能专项行动实施项目清单,不仅明确了灵活的容量补偿标准,还明确了灵活的市场交易机制,构建起多重储能盈利机制,明确释放加快推进新型储能建设的信号,再一次点燃了储能行业的投资热情。

“内蒙古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为我们储能项目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制度依据,也显著增强了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发展预期。”内蒙古电力集团储能公司副总经理许冠中说。

保障初期收益,新型储能进入商业化时代

以往单纯依靠堆砌设备、降低初始投资成本的粗放式竞争模式正被淘汰,能适应复杂的市场交易机制,并持续创造价值的盈利模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

为给储能长远投资保驾护航,内蒙古从顶层设计层面,给独立新型储能盈利提供兜底保障。对于纳入内蒙古自治区储能规划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投产后向公网的放电量,按照一年一定、一定10年的原则实施补偿,其中2025年6月底前开工并在年底前投产的新型储能电站放电量补偿标准为0.35元/千瓦时,补偿期为10年。这被业界解读为补偿标准最高、补偿时间最长的地方储能容量补偿政策。

今年前8个月的实际运营数据验证了该模式的可行性:全区新型储能累计调用充电电量27.1亿千瓦时,同比提高422%;累计调用放电电量23.6亿千瓦时,同比提高439%;蒙西储能电站折算满充电约237次,满放电约204次;内蒙古电力公司、国网蒙东电力公司两家电网共向新型储能电站转移支付放电量补偿金达3.55亿元。

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郝春雨表示,这种补偿金额直接挂钩实际放电量付费的机制,有效引导储能电站深度参与电网调度环节,避免了新型储能享受容量电价之后躺平,防止继续出现“建而不用”的问题。同时,在新型储能技术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阶段,按放电量补偿能真实反映储能的有效容量价值,促进储能之间的良性竞争,进一步促进运行性能好的储能技术胜出。

现货价差:拓展增收空间

如果说容量补偿提供基础收益,那么现货交易则提供了收益弹性。内蒙古的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参与市场交易的机制非常灵活,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放电时作为发电企业参与交易,充电时视同电力用户参与交易,充、放电价格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形成。简单来说,独立新型储能电站可在电价低谷时充电储存,在电价高峰时放电卖出,从中赚取差价。

走进库布齐沙漠腹地,一列列银白色的储能电池仓整齐排列在广袤的沙漠中,宛如一个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新能源方阵”。

这就是于今年6月29日正式投产的鄂尔多斯万成功20万千瓦/80万千瓦时储能电站,总投资75656万元。该项目负责人李超预计,该储能电站2025全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

该项目的盈利情况在内蒙古并非个例。半月谈记者在内蒙古采访多家独立新型储能电站了解到,当前,峰谷价差维持在1毛多至3毛多/千瓦时,加上放电量补偿政策,运行策略好的储能电站综合收益率超过20%。

放眼全国,内蒙古正成为新型储能电站的投资热土,这关键在于其政策设计并非简单地补贴“输血”,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市场化“造血”机制。通过兼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组合拳,将储能真正推向市场,为其构建清晰可靠的盈利路径,也为全国破解储能盈利困局提供了实践范例。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