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铜仁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江口县为试点,聚焦生态产品价值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改革,创新搭建核算、管理和交易三大平台,分别建立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GEP自动核算、“双碳”大数据监管、生态账户管理、生态产品交易、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活立木交易等数字化系统,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在保护中转化、在转化中保护,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向转换,让更多群众走上“生态路”、端牢“生态碗”、吃好“生态饭”,全力拓展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搭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平台
一是全面精准化调查摸底。组织开展土地、林业、水权、矿产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划清产权主体、权属边界,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提供基础支撑和产权保障。截至目前,全面完成新一轮土地确权,办理土地承包证48897本37.03万亩,完成宅基地登记31223户5875.86亩,完成矿泉水等矿产登记2处,发放林权登记证648宗。
二是构建标准化核算体系。参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制定的《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试行)》,探索针对森林、农田、湿地、城市、村落等特定地域单元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为实现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担保信贷、权益交易等市场化提供标准支撑,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提供实践依据。初步完成江口县VEP核算规范的编制,选取了太平镇云舍村旅游景区、怒溪镇骆象村茶叶基地、民和镇淫羊藿种植基地作为VEP核算试点。
三是建设数字化核算系统。以实施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改革为契机,组建江口县国有企业生态产品运营管理公司,与厦门哈希科技公司合作,成立贵州梵净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服务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交易服务管理。合资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科研院所12名专家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搭建GEP自动化核算平台系统。完成2018—2023年GEP核算,其中自主完成2022、2023年度GEP核算工作,2022年、2023年度GEP总值分别为330.16亿元、351.36亿元。
搭建生态产品价值管理平台
一是探索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管理。采用区块链与隐私计算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等技术,搭建集环境信息采集、分析监测于一体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县域内可视化及红外前端系统数据资源,对县域内生物多样性进行动态监测,为挖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提供数据支撑,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目前,已对梵净山区域野生动物362科2767种、野生植物390科4394种实现实时监测保护。
二是实施“双碳”数字化监测管理。通过对县域内碳排放实行全方位监管,为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个人碳减排设立数字账本,促进全民参与减少碳排放,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行为。充分利用云存储技术,采集县内重点企业的碳排放、能源消耗等,实现“双碳”监管可视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地方制定碳减排策略提供依据,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目前,已实施13家重点企业碳排放监测。
三是深化“生态账户”积分应用管理。构建生态积分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政府机关单位、企业组织、社区家庭及个人的节能减碳行为进行具体量化,衔接“梵净生态积分”,根据单位或个人参与低碳出行、认养古树名木、义务植树、活立木种植、司法碳汇等情况,赋予适当的“梵净生态积分”,对生态产品价值和个人、市场主体在生产生活及经营过程中的生态行为进行积分量化,赋予积分一定价值量或金融属性,通过“生态积分+绿色金融”优惠政策,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目前,“梵净生态账户”已在全市推广应用,建立“梵净生态账户”11.4万余户,赋予生态积分100万余分,授信金额137.5亿元,发放“生态积分”贷款8.2万余户约93.1亿元,累计减少客户利息7221.1万元。
搭建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平台
一是创新绿色金融线上综合服务。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 抵押和服务创新机制,个人、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等可根据生态积分情况享受差异化金融担保服务政策,推动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开发生态产品价值权益、收益相关联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生态积分贷”“绿色支付贷”等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发放“生态积分贷”3314户8.03亿元,累计节约利息527万元;江口县与中国人民银行铜仁市分行制定《铜仁市生态信用价值指数指引方案》,通过“梵净生态账户”建立线上生态金融超市,赋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目前,全市26家银行共收集并上线平台126款产品,发放绿色金融贷款12254笔7.71亿元,累计节约利息531万元;2022年至2024年江口县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建设评估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1。
二是创新生态产品线上交易服务。制定生态产品开发交易管理办法,运用区块链技术对生态资源资产进行流转交易,开发交易林权、水权、林业碳汇等调节服务产品和农林牧渔等物质产品,编制江口县生态产品物质产品目录清单,开发登记了70款物质产品,促进农副产品生态增值,实现助农增收。设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综合服务中心,打造生态产品集“收储—交易—开发—服务”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的生态产品开发交易平台,形成多层级收储、多元化交易、多维度招商、多方位服务的新型资源配置方式,拓展交易渠道,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集“资源链接、信息匹配、主体交互、产品溯源”于一体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目前,物质产品方面,编制了江口县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发登记了136款物质产品,实现交易3153笔、交易总额100余万元;文化服务方面,已入驻平台酒店餐饮34家,并与梵净山景区、亚木沟景区打通了票务代购服务系统;调节服务方面,已开发8.72万亩造林碳汇项目在CCER重启后全国第一批挂网公示结束,正在根据生态环境部要求调整参数出具审定报告,预计二氧化碳年减排量17192吨,可实现碳汇交易收益3400万元。2024年9月,贵州“1号”省级林业碳票在铜仁市实现交易;2025年6月,江口县获得第二批省级林业碳票。
三是创新活立木线上交易服务。制定活立木交易实施方案、活立木交易管理办法,推动活立木流通变现,建立“准入登记、流转交易、抵押变现”信息化活立木交易系统,利用区块链技术对国储林、通道经济、庭院经济栽种的珍稀树种进行数字化确权登记,通过所有权转卖、抵押等方式推动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开展二次流转小证分割登记工作,分割登记后的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可完全实现市场化交易。围绕推动全县70万亩人工商品林资源变现,探索制定活立木蓄积交易方案,推动人工商品林蓄积指标入市交易。目前,已完成首批8.8亩352棵单株活立木不动产及数字资产的办证工作,已交易活立木204株,交易总额15.45万元。正在推进国储林二期110亩活立木数字资产办理工作,选定首批上线30亩地块进行确权办证并挂网销售;2024年12月,全省首张“活立木数字资产证”在江口县成功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