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医院张声生、赵鲁卿团队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发布时间:2025-04-28 浏览次数:6

4月26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年度颁奖典礼在京举行,表彰在中医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研团队及个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何维,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余艳红,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于文明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任医师张声生、赵鲁卿领衔的《“调肝理脾”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证治体系创研及应用》项目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人:张声生、赵鲁卿、卞兆祥、沈洪、黄穗平、王垂杰、汪正芳、吴震宇、孟梦、李丹艳、李乾构、韩淩、殷洪梅、马晓慧)

2024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经过形式审查、网络初评、会议终审、官网公示、常务理事会审议等严格的评审程序,共授予一等奖9项,二等奖26项,三等奖44项。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组以脑肠互动异常为共同病理机制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治疗领域面临重大挑战。中医药在治疗FGIDs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缺乏系统的理论与高质量临床基础研究支持。在此背景下,本项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委研发攻关课题等多项课题支持,旨在探索并验证中医药在FGIDs治疗中的创新理论和实践,为FGIDs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项目基于中医病证结合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肝脾失调”是FGIDs的共同核心病机,与西医“脑肠互动”理论相辅相成,为FGIDs的诊疗提供了全新视角。项目构建了以“调肝理脾”为主线的中医药治疗体系,通过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创立了一系列方药,显著提升了疗效,取得了高级别循证证据。项目在科学内涵的阐释上也取得了多项突破。首次成功建立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种“肝脾失调”动物模型,首次将五羟色胺、前列腺素E2、多巴胺信号通路和十二指肠屏障等引入“调肝理脾”治疗FGIDs科学内涵研究,并从内脏敏感性、胃肠道动力、“肠肝菌”轴、脑肠互动多维度阐明调肝理脾法治疗FGIDs机制,为中药多靶点效应提供了坚实的分子学证据。

该项目牵头制定FGIDs的11个行业共识和2个国家中药新药研发指导原则,在全国200余家医院得到广泛运用,极大规范FGIDs临床诊疗和新药研发,惠及患者2000万余人次/年,相关共识指南总下载76662次。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380篇,SCI收录76篇,总计影响因子226.2,单篇大于10分4篇,成果累计被引13027次,研发数据库2项,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8项,企业转让3项。团队其中一项用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药新药已在全国进行II期临床试验;一项用于慢性便秘中药新药获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批准在美国展开第I期临床研究。项目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报告300余次,举办全国专题学习班培训超20余万人次,提升了行业专业人才的水平,并在央视等媒体开展科普讲座100余次,提高了公众对FGIDs的认识和理解。该项目的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医药在FGIDs治疗领域的科技进步,还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