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不大,能量惊人;名声不显,却身怀绝技。
在高端投影光芯片上实现核心突破的汉朗精工、为L3至L5级自动驾驶打造“汽车之眼”的中科摇橹船、用AI为肿瘤诊疗装上“智慧大脑”的壹永科技……这些领域各异的企业,拥有一个共同的标识——专精特新“小巨人”。
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4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型企业8万余家。它们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极致专注与持续创新,不仅成为突破技术壁垒、守护产业链安全的关键力量,更是重庆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进程中,最活跃的“科创细胞”与最坚实的产业支撑。
专注定力:“一米宽”处掘深井
专精特新的灵魂,首在“专”字。它们坚守“长期主义”,甘于在细分赛道上坐“冷板凳”,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持续深耕,将一招练到极致,直至成为行业仰赖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
在渝中区,壹永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潜心深耕一个关乎生命的精密赛道——以AI赋能肿瘤诊疗。其核心产品“肿瘤诊疗规范化”系统,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经验丰富的“质控专家”,在两秒内实时解析海量病历与复杂医嘱,对肿瘤诊疗的关键环节进行精准质控与智能预警,把可能的人为疏漏降至最低。
目前,这套系统已覆盖全国近80%的头部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确立了在核心医疗市场的领先地位,成为提升我国肿瘤诊疗质量与效率的“隐形守护者”。壹永科技董事长陈小梅介绍,今年4月,壹永科技将集团总部从北京迁至重庆,“看中的正是重庆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巨大潜力,以及重庆对医疗健康数据资源建设的前瞻性布局与坚定决心。”
每辆赛力斯问界M9上,都有1颗来自汉朗精工的投影芯片。2020年落地巴南区的汉朗精工,自创立之初就选择了一条陡峭的攀登路径——横跨液晶材料与光电器件两大技术壁垒极高的行业。“全球能规模化生产液晶材料的企业屈指可数,而光电器件又深深扎根于半导体工艺。我们将这两个高门槛领域深度融合,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独特定位。”汉朗精工总裁张志国的话语中透露出技术自信。
这种从分子级材料到终端器件的全链条掌控,构成了该企业最深的“护城河”,使其在硅基液晶芯片等领域成功打破了国外垄断,产品已批量应用于问界M9、M8,小鹏G7、P7等热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2023年,公司营收还只有2300万元,2024年就增长到7300万元,今年预计能再翻一番,实现1.3亿元营收。”张志国说。
除了上述企业,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还涌现出重庆航天工业、重庆机床、太极集团桐君阁药厂等一批在细分领域深耕超过30年的“小巨人”……它们用时间证明,专注是穿透周期最坚韧的力量。
创新魄力:啃“硬骨头”的决心
“小巨人”的“巨”,体现在其敢于创新的魄力与实力上。它们虽多为中小企业,却在研发上展现出“巨人”般的力度与决心,勇闯创新“无人区”,专啃“硬骨头”。
中科摇橹船是这类“硬核”创新的典范。公司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25%,这种高强度投入换来了颠覆性的技术成果。他们自主研发的激光雷达相机,开创性地提出了自动驾驶领域的“第三条路线”——从物理底层将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可视化相机融为一体,实现了感知数据的原生统一。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多传感器融合中的“数据打架”难题,为高级别自动驾驶提供了可靠的感知方案,且核心器件100%国产。
在赛力斯超级工厂,由中科摇橹船打造的国内首个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制造全流程的AI视觉质检系统,如同“火眼金睛”,覆盖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的360多个检测工位,能在30秒内完成对整车上万个零部件的精准检测,将“光+AI”赋能智能制造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
汉朗精工同样在研发上毫不吝啬。自创立以来,该企业研发投入超1.2亿元,依托自主开发的高性能液晶材料以及多年来在高精密工艺制程上的摸索,不仅在高端投影LCoS光芯片上实现了高分辨率与快速响应的核心突破,还在精密制造工艺这一关键环节填补了国内空白,为中国显示产业的自主可控贡献了“重庆力量”。
据统计,我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7%,平均拥有一类知识产权超20项。高强度、持续性的创新投入,正是它们能够穿越产业周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甚至实现超越的共同密码。
生态沃土:雨林式培育体系
“小巨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生态沃土。它们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先锋,更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支点。在重庆,一套系统性的培育机制正助力“小巨人”们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市经济信息委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把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改革被纳入市级重大改革项目高位推动,构建了“选种育种—选苗育苗—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上市企业”七个层级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了全生命周期的培育机制。
以“研究院经济”为代表的创新孵化模式,正为“小巨人”的涌现提供源头活水。比如两江协同创新区,通过打造明月湖“教育+人才+科创+产业”协同创新生态,联合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科创共享工厂,建成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等研究院所42家、中试平台49家,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335项,孵化科技型企业869家。重庆还通过设立企业技术中心,推动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创新,汉朗精工就在今年被认定为84家企业技术中心之一。
此外,重庆深入实施科技赋智、数字赋能、金融助力等六大行动。尤其针对融资难题,创新推出一批金融产品。重庆市金融监管局持续引导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及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有力支撑。比如,中国银行重庆市分行为专精特新“小巨人”摩西智能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惠如愿·知惠贷”产品,以企业名下发动机缸盖机器人自动打磨系统等核心知识产权作为质押担保,让无形资产转化为信贷资金。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863.86亿元。此外,重庆还设立全国首个专精特新专板,推动630家企业入板,为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进击未来:从链上一环到全球一环
如今,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不再满足于做产业链上的一个“配套之选”,而是立志成为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必选项”,展现出更大的雄心与担当。
中科摇橹船创始人郑道勤表示,公司将在深耕“AI+智能制造”的同时,向“AI+民生安全”“AI+生命健康”拓展,并瞄准“工业具身智能体”这一制高点。其激光雷达相机技术已衍生出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水下精密检测等多个高精尖领域的产品。
“除了车载AR-HUD、激光电视,新兴的AR眼镜、移动机器人等产业也带来了大量需求。”张志国说,汉朗精工正谋划建设第二工厂,预计新增4条生产线,使产能再翻一番。
“下一步,我们将向肿瘤全周期管理的纵深发展,一方面在早诊、早筛、高危风险评估等方向拓展,另一方面探索患者诊后的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壹永科技董事长陈小梅介绍,公司将积极寻求参与国家级肿瘤相关创新项目试点和重大科技专项的机会。
据统计,全市82.8%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9%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中在“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它们在产业链上“补短板”“填空白”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重庆经济保持韧性的重要基石。2024年,重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展望未来,重庆专精特新“小巨人”正整装待发,它们的进击之路,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长史诗,更是这座城市迈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坚实足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