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打底,生态化增值,农旅融合拓展——看庆元一对新农人的“百万农场”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7

金秋时节,举水乡丰洋村弥漫着醉人的稻香。广袤田野间,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在金黄的稻浪中稳步前行,将沉甸甸的稻穗“吞”入腹中;一旁的农用货车早已就位,等待稻谷装满后,运送到厂房内进行烘干。

左:吴路军 右:吴新明

创造这片丰收景象的,是一对被称为“黄金搭档”的返乡新农人吴路军和吴新明。七年来,他们用机械化和农业新技术,让昔日的闲置地变成了年产值达百万的“致富田”。

归乡:沃野逐梦

“今年天气比较晴朗,我们从10月6日就开始收割,到10月22日已经收了30万斤,产量比往年提高15%左右。”刚从收割机上下来的吴路军,拍了拍身上的谷屑,笑着说。

吴路军和吴新明是土生土长的丰洋村人。与许多同龄人一样,他们曾选择走出大山,在城市里打拼。“2019年之前,我俩一起合伙开挖机,在外面承包小工程。”

然而,常年在外,他们心中始终放不下故土。“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很多田地闲置在这里,留守老人也种不了那么多。”看着曾经养育了自己的田地日渐荒芜,两人心里很不是滋味。

家乡的呼唤与政策的东风,让这两位常年与机械打交道的汉子,决定返乡投身农业。“当时举水乡政府招商引资,希望我们回来发展。我们懂机械,就想以机械化代替人工,把那些闲置的田地种起来。”

就这样,带着一股闯劲和一份乡情,2019年,他们回到家乡,流转了400多亩土地,筹资购置了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一整套“铁牛”,成立“月下谷雨家庭农场”,满怀信心地开启了创业之路。

闯关:技术“破局”

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这两位开惯了挖掘机的“机械达人”,很快就在田地里碰了个“软钉子”。

“以前都是人工育秧,我们下的种子面积很大,技术没掌握好。秧苗育下去好几次,都被高温给烫坏了。到了插秧的时候,没秧苗了。”吴路军回忆道。

这次挫折让他们意识到,光有机械化设备远远不够,没有现代农业技术作为支撑,寸步难行。

凭借着在外闯荡练就的韧性和学习能力,吴路军和吴新明积极寻求突破,转机出现在一次由县农业局组织的培训上。“到丽水去参观学习,看到他们抛秧省时省力,就把钵苗育秧技术引进过来了。”新技术的成功引进和应用,让农场的生产逐渐走上了正轨。

腾飞:“丰”景再造

解决了“种得好”的难题,“存得好”又成为新的挑战。创业头两年,农场粮食丰收的喜悦,常被晾晒的焦虑冲淡。

“刚回来那两年,稻谷产量也有二十万斤。由于全靠人工晾晒,天气不好的时候,一些稻谷就会出现发芽发霉的情况。”吴路军说。

2022年,庆元大力实施农业“双强”(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这给正处于瓶颈期的月下谷雨家庭农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吴路军和吴新明敏锐地抓住这一政策东风,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厂房,引进了烘干机、碾米机、保鲜库等一整套加工储存设施,农场产业链不断完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2024年,他们又搭上县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快车”,推动农场完成“小丘变大丘”改造,把零散地块整合成“方方正正、互联互通”的条带状良田。“以前两天时间,收割机只能收两万斤;现在我们四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吴路军说。

单一的稻谷种植效益有限,如何让土地产生更大价值?吴路军和吴新明又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领域——生态种养。他们在稻田中创新引入“稻螺共生”“稻鱼共生”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亩田能养50斤稻花鱼,35块钱一斤,每亩有1000多元的额外收入,高山田螺的亩产效益和稻花鱼差不多。”吴新明介绍。

蓝图:农旅融合

几年的摸爬滚打,吴路军和吴新明这对“黄金搭档”也磨合出了默契的分工。

吴路军发挥“老本行”优势,成为了农场的“机械总管”,负责“耕、种、管、收”全流程机械化作业。“现在靠着这些机械,种个四五百亩地,轻松得很!”

与机械打交道不同,田里的学问更加精细,吴新明主动扛起了农业技术攻关的担子。“我经常去外面考察学习,像钵苗育秧、生态种养等新技术引进后,农场综合效益提高了很多。”

吴路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农场有400多亩稻田,其中100多亩采用“稻螺共生”“稻鱼共生”模式。预计农场稻谷总产量达40万斤左右,能卖六七十万元,稻花鱼和高山田螺收入有三十多万元,农场综合效益超过百万元。

“今年9月,我们农场举办了丰收节活动,人气特别旺,来抓鱼摸螺的人很多,稻米也预售了1万多斤。”面对未来,吴路军和吴新明信心满满。他们表示,下一步农场将加快农旅融合步伐,全力打响自有农产品品牌,不断提升农场的综合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