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坝镇:“三产融合”铺就群众多元化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4

在绿水青山的诗意画卷中,豆坝镇的产业如同燎原的星火,为这片黄土地注入了独特的发展灵魂。近年来,豆坝镇立足林区资源禀赋和高寒地域特点,围绕“1131”产业发展思路,聚焦“党建引领群众增收”目标,通过“夯实一产、做强二产、激活三产”的路径,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让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致富路越走越宽。

“以前咱这儿就种小麦、马铃薯、黄豆,产量低还卖不上价,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大片土地荒着怪可惜的。”杨李村党支部书记杨宝国感慨,“现在不一样了!村党支部牵头搞‘引领种植+技术指导+高于市场价回收+利润分红’的联农带农模式,单说苦荞,农户种一亩一年就能收入1200元。倒茬种植让土地‘活’了起来,收入上去了,大伙儿参与村级事务的劲头也足了!”

盘活林区资源,让产业焕发新的“钱”景。三年来,随着2000多万产业奖补政策落地生根,在村党支部的有力推动下,豆坝镇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先后建成了占地430亩地栽木耳产业园1个;发展青冈食用菌4.68万架;“跑山鸡”每年以20余万出栏量成为全县鸡产业“领跑者”;2020亩小杂粮种植和高山肉牛让地域特色产业“出圈”;20余万斤地栽木耳分批“远嫁”山东滕州市……。这些特色产业成功不仅成为豆坝镇“三边经济”的“压舱石”,更是群众自我“造血”能力的生动注脚。

“2023年秋天,在林口里村地栽木耳园区木耳出售现场,我们的木耳以每斤25元的价格售出。收购商告诉我们,经过二次加工后在超市能卖到70元。”这话不光让我心里一震,更点醒了全镇产业发展的方向。镇长王玮的话,道出了豆坝镇延伸产业链的迫切性和紧迫性。

抱团发展“创出路”,让农产品“身价倍增”。“愁的是卖不动,没销路!”这句话不仅是安何村村民王风感叹,也是全镇种植户的“心声”。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深加工和利用率,豆坝镇15个村拧成一股绳,共同出资75万元建起康县金豆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刘坝苦荞加工厂,又争取55万元项目建成捷垭、安何两座大型烘干仓库,一条以农特产加工为核心的产业链正式“加速开跑”。在共富联合党支部“五个统一”标准下(即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以当地苦荞、木耳、香菇、蜂蜜等为原料,积极研发出苦荞茶、苦荞面、苦荞醋、苦荞锅巴、干木耳等“金豆籽”系列精品。

“在这片自小就惦记的土地上种苦荞,手里攥着一把晾晒好的小颗粒,今年预计能收900斤。”刘坝村的刘大爷高兴地说,“村集体和我签了保价回收协议,能卖2700元。对不能外出务工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以前都是低价卖给商贩,现在还能喝上村里自产的苦荞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产业发展要立足农村,核心是‘富民’”,豆坝镇党委书记张旭东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让更多群众真正在产业链上受益。”

线上线下“双驱动”,找准产业发展流量“密码”。晚饭后豆坝村,村文书左霞正对着抖音镜头向直播间客户介绍豆坝木耳脆嫩和苦荞茶的香甜,身旁是一摞摞打包待发的包裹,14名乡村寄递物流员带着农家自产的“宝贝疙瘩”正忙着穿梭镇村之间,农家庭院的小网红正在屏幕前为云端客户介绍豆坝农特产品......这一幕幕场景正是豆坝电商兴起缩影。同时,利用“电商直播+经销代销+农产品展销”组合拳,线下与周边城镇商超、餐馆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实现年销售额达300多万,有效破解了农产品“卖难”“价低”的困局。

如今,豆坝镇通过发掘“田间好物”到“桌上佳品”,“企业+农户”的良性发展,持续推动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起“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闭环模式,产业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豆坝镇土地上徐徐展开。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