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 内蒙古: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筑牢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4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战略核心位置。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基石。“十四五”以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联合资助范围持续扩大,经费总投入高强度增长,支持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唱主角”,推动开展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为内蒙古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根基。

近期,《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布,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49.6亿元。其中,全区基础研究经费达9.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0.1%,远超全国10.7%增速。

“从2021年至2024年,全区基础研究经费呈现高速增长态势,4年间增长69.8%,增速跑赢全社会研发投入整体水平。”自治区科技厅基础研究与科研条件处负责人介绍,内蒙古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在基础科学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动解决制约地区、行业发展的深层次科学问题,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力,筑牢科技创新基石。

基础研究要出成果,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五年来自治区科技厅持续深化基础研究领域“深水区”改革,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制度创新破解基础研究发展瓶颈。实施自然基金“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将经费使用自主权真正交还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人才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导向作用,修订出台系列管理办法,创新项目组织机制,优化人才梯次培养架构,精准布局重点项目,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涌现。

国内首套适用于高寒地区的风机液压油动态监测及液压设备状态评价系统,破解了高寒地区新能源装备运维难题;“双肌牛”新品种培育成功,为我国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提供新路径;调控卵母细胞周期转换全新机制的发现,为生殖健康研究开辟新方向.......在自然科学基金对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推动下,这些成果既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基础研究离不开稳定持续的投入支撑。在发挥财政资金 “压舱石”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多元投入机制,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基础研究中来。通过扩大联合基金规模、创新资助方式,设立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联合基金,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高校攻坚”的协同创新格局。

2025年,内蒙古聚焦“能源化工、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农牧业、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六大重点领域,整合多方优势资源,支持联合基金项目20项,投入经费1600万元,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痛点、民生需求精准集聚。据统计,全区联合基金覆盖广度持续扩大,一般联合资助方规模较去年增长26%,社会力量正以多种方式为基础研究“添薪加火”,实现创新资源优化组合。

青年人才是基础研究的未来,如何构建人才梯队的“全周期”培育?自治区科技厅出台一揽子改革举措助力青年科技人员快速成长成才,青年人才获批项目数量实现快速增长。放宽杰出青年项目申报年龄,新增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优化年龄结构,为45岁以下青年人才开辟专门发展通道。2025年,支持青年人才立项1500余项,占比达80%,越来越多的“青年科研骨干”挑起“大梁”、唱起“主角”。

随着基础研究制度体系日益完善,自然科学基金层次水平显著提高,内蒙古基础研究蕴含的巨大潜力正持续显现。2025年,自治区360个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经费12248万元,同比增长11%,立项数和资助金额均创历年新高。

面向“十五五”,自治区科技厅将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深化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改革,突出目标导向,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基础研究选题多样化,面向重点领域和前沿学科,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内蒙古新篇章。


附件: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