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闻联播推出重磅综述:向“新”求质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视察山东时强调,山东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定好位、挑大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记嘱托,山东锚定“三个走在前”,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今天起,本台推出系列综述,全方位回顾这一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成就,展现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首先来看山东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经济大省山东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规模体量大、产业门类全、动能转换快、产业生态优。厚实的工业家底既是山东的经济底盘,也是向“新”求质的赛道。全球起飞重量最大、运力最强的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业运营;全球最大直径智能盾构机正式下线等等,都是今年山东好成果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要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正是要求山东要自我加压、苦练内功,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持续不断推进研发投入稳健增长。
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 李晔:山东不仅在科技投资总量上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而且更加注重投资结构优化和整体效能,统筹增量优化和存量更新,稳中有进,托住了传统工业经济的底盘,以进促稳,保持了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形成了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系统集成、全省科技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
把握一个“新”字,山东探索的一条重要路径是高标准建设山东科技大市场。就在几天前,山东中医药大学和山东省中医药研究院通过“先投后股”的方式,对新型诊疗设备、中药创新药等6个科研项目达成了总价值 1450 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
山东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崔亚洲:使我们的科研成果走出学校、走出实验室,在市场、在各个要素的集中下,加快它的转化速度,与产业、行业、专家、投融资等这些平台做一个很好的对接,形成多方共赢的平台和局面。
这些好成果以往大多在实验室被束之高阁。而山东科技大市场就是瞄准这一痛点,搭建的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科技供需对接、金融扶持、科研仪器共享等7种服务工具,让技术和市场相互碰撞。最近,山东能源研究院研发的一款新型航空燃油开始进入产业化,它的生产原料来自废弃油脂。
山东能源研究院多相催化转化研究组副组长 李广慈:通过化学的方法,把氧元素全部拿出来,把它转换成只有碳氢的燃料,现有的技术只是单纯的固定床(一种反应器),它有一个问题,原料需要苛刻的预处理,特别针对废弃物质。
从供给侧看,山东是唯一拥有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从需求侧看,山东有相对完整的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产业链和市场。推动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为传统产业强基固链,山东促成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将生物航空燃油纳入省、市政府标志性产业链科研立项。经过持续攻关,双方利用悬浮床反应器和固定床反应器相结合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工艺催化剂失活等堵点难题,在今年12月正式进入百吨级生产装置开发阶段。
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许征:牵头向国家能源局申请了生物柴油的试点城市,目前已经获批。这种生物液体燃料能量密度高,而且与现有的化石燃料性能相似,所以有望成为双碳目标实现的有力助力。
登高望远,向“新”求质。2023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2386亿元,增长9.43%,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1869.34亿元,增长8.14%,居全国第三。今年前三季度,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8%,较2023年提高1.45个百分点,超出“十四五”规划目标2.8个百分点。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88.5%,居全国第一。眼下,山东正以澎湃的活力,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实现量的跃升、质的突破、稳的延续,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新征程上赢得更大荣光。
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孙海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明年9项重点任务之一,山东科技系统将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