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欢乐古都 情满国庆中秋

发布时间:2025-10-11 浏览次数:5

多彩欢乐古都 情满国庆中秋

安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anyang.gov.cn 时间:2025-10-11 来源:安阳日报 分享:

→10月5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宣文馆四楼“文字里的中国——家与国”展厅开展了“民韵字趣 版印春秋”活动,通过组合民俗字雕版印刷,让游客不仅了解了汉字文化,还体会了古老技艺的乐趣。(记者 王小彤 摄)

10月8日,“小小考古家”在安阳博物馆现场体验考古发掘的魅力。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安阳博物馆每天推出5场考古坊体验课,共六大探方、三款主题。青铜探方、甲骨探方和玉器探方,让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在挖掘中学习考古知识,近距离感受殷商文化。(记者 王小彤 摄)

中国文字博物馆48款文创上新

把千年文脉玩出新花样

10月1日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字博礼约”文创商店,早已被熙攘人流填满——游客的目光,牢牢锁住架子上那些“会说话”的文创。

“这设计太戳人了,必须带几件回家当伴手礼!”来自石家庄的张先生拿着刚挑好的文创,语气里满是惊喜。

国庆遇中秋,“字博礼约”直接甩出“文创大招”:26种品类48款新品文创集体亮相,不管你是痴迷传统文化的“文青”,还是追潮玩梗的“弄潮儿”,总有一款能精准击中你的“心巴”。

想把3000年文字历史“握”在掌心吗?“简载华章”系列直接封神。灵感源自安徽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从笔墨纸砚的实用文具到带着书卷气的特色茶点,每一件都裹着浓浓的古韵雅意。随手拎起一件,仿佛瞬间穿越千年,化身自带“文化滤镜”的气质达人,氛围感直接拉满。

偏爱拆盲盒的惊喜感,“腹有诗书气自华”祈福签饼等你来“解锁”,撕开包装的瞬间,像拆开一封来自历史的信——每枚签饼里都藏着一枚好运签,既有平仄悠扬的经典诗词,又有灵动雅致的文字纹样,说不定下一秒就能收获专属于你的“文化小确幸”。

萌系爱好者速速集合,软fufu、暖乎乎的馆藏限定毛绒玩具来“卖萌”啦。设计师脑洞直接开上天:3000年前的厚重青铜器被缩成掌心能rua的呆萌小宠,殷商时期的灵动凤鸟变身能扭能晃的“扭扭乐”玩偶,就连甲骨文里的吉祥寓意也被藏进圆滚滚的造型里。揣进兜里、抱在怀里,简直像把博物馆的“萌系宝藏”偷偷搬回了家。

这个“双节”,这场“文字文创盛宴”可别错过。赶紧冲进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文馆一楼“字博礼约”文创商店打卡;没法到现场也不用愁——淘宝中国文字博物馆官方店、小红书“字博礼约”、抖音“字博礼约”官方店同步上新,宅在家里刷手机,就能把这份“文字浪漫”抱回家。(记者 李庆龄)

甲骨映月话中秋 殷墟古韵润童心

殷墟博物馆举行“甲骨映月 共赏中秋”特色社教活动

月满中秋,文脉传承。10月5日,殷墟博物馆精心策划的“甲骨映月 共赏中秋”特色社教活动温情开幕。20个亲子家庭齐聚一堂,在古老甲骨与传统佳节的奇妙邂逅中沉浸式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大家看,这块甲骨上的符号像什么?”活动伊始,社教志愿者吴丹便以一个巧妙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现在写的‘月’字,在3000年前的甲骨上就是这样一弯新月的形状。”她一边通过PPT生动演示“中”“秋”“月”“兔”“福”等字的字形演变,一边将古人观象授时的智慧、农耕文明的印记与中秋的文化内涵巧妙串联。孩子们听得入迷,不时发出“原来如此”的惊叹。

“甲骨文太有趣了!”来自焦作的8岁女孩儿吕艾欣兴奋地对妈妈说,“以前只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现在才明白‘中秋’两个字背后还有这么多文化故事。”她的妈妈也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互动式讲解比单纯看书有效多了,孩子在玩耍中就饶有兴趣地学到了知识。”

最令人期待的手工环节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孩子们领取材料包后,在社教志愿者的指导下制作灯笼,并认真地将新学的甲骨文书写其上。当一盏盏古意盎然的灯笼被点亮,映照着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灿烂的笑容,家长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温馨的瞬间。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次活动,我不仅学习了甲骨文、制作了灯笼,还和爸爸在博物馆里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中秋。”刚完成作品的任晟嘉提着灯笼,成就感满满。他的爸爸任勇也为活动点赞:“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能让孩子在玩耍的同时学习甲骨文,体验传统文化。今后,我还会带孩子参加类似的活动。”

活动尾声,孩子们在长卷上“挥毫”,用稚嫩的笔触书写甲骨文字,传递节日的美好祝福。

“我们选择在中秋举办这样的活动,就是希望以甲骨文这一中华文明瑰宝为切入点,让孩子们理解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我们生活的点滴之中。”殷墟博物馆公共教育部主任杨艳梅说,“通过这种‘活态’传承,我们希望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鼓励他们成为主动的传承者与传播者。”(记者 李慧)

书香为伴度佳节 图书馆里“充电”忙

国庆中秋假期,多数人沉浸于节日的休闲与团聚氛围中,市图书馆内却呈现出一番别样的热闹景象,成为众多市民假期“充电”、提升自我的热门之选。

10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市图书馆,静谧有序的氛围扑面而来。书架之间,读者有的踮脚取书,有的低头细阅,皆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平时工作忙,很难有整块的时间静下心来读书。趁着假期,我选择到图书馆‘充电’。”市民刘先生对记者说,“我是一名工程师,此刻正利用假期在图书馆学习新技术,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

在少儿阅读区,孩子们挑选自己喜爱的绘本,静静阅读,脸上洋溢着求知的喜悦。“我还要看这本历史漫画书,妈妈快帮我拿下来。”来自市银鹭小学的学生刘跃然说。

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庆中秋假期,这里的人流量较平时显著增长。为确保市民平安过节,他们加强了值班与巡查并认真做好记录。此外,市图书馆还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记者 刘斐)

内衣厂旧址换新颜 “纺织女工”忆往昔

10月1日10时40分,安阳南大街内衣厂旧址前,一队身着蓝色工装、头戴白色女工帽的表演者化身“纺织女工”翩然而至,唤醒了人们对这家老牌轻工企业的记忆。

85岁的周存英和老伴儿相互搀扶着,目光始终定格在厂门外墙的老照片上。“最初,这儿是没有大门的。”“你看这张,以前上班不就是这样?”两位老人轻声念叨,在影像与现实中搜寻着岁月的痕迹。

作为安阳工业发展的老地标,安阳内衣厂始建于1957年,曾完整演绎从纺纱、织布、漂染到剪裁、成衣的全产业链故事。周存英和其老伴儿都是1958年进厂的安阳本地职工。“那时候,厂里可红火了,生产的内衣能卖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名噪一时。”回忆起当年的辉煌,老人语气里满是自豪。她表示,她特意赶来见证南大街开街,重温与老伴儿共同工作、奋斗的岁月。

“你的手我蹒跚在牵,请带我去明天……”安阳内衣厂门前,一名小朋友清澈的歌声缓缓响起,一曲《如愿》仿佛按下了时光的暂停键,让往来行人停下脚步。身着厂服的“纺织女工”穿梭于老街,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现实与往昔轻轻串联,引领人们步入老街的时光深处。

如今,安阳内衣厂旧址换了新颜,原先斑驳的厂门重新修缮,与古色古香的围墙相得益彰,厂区内部改造成小巧精致的游园,绿植花卉沿着步道铺开。原先矗立于鼓楼广场的红色“福”字打卡标志也迁到此处,不时有市民前来合影留念。

“我们想通过舞蹈,把老街的旧日时光‘演’给大家看。”表演者李彦洁是一名舞蹈助教,看到演出招募信息后第一时间报了名。她介绍,这次表演的节目名为《希望》,从服装道具到舞蹈动作,都融入了时代元素,希望能唤醒大家对南大街、对老企业的记忆,也为老街新生带去祝福。(记者 黄亚明 高倩)

体验互动游戏 寻找儿时记忆

“踢够10个就能领纪念品,快来试试!”10月1日,安阳古城南大街人声鼎沸,随着安阳版“大栅栏”正式开街,“时光机古城寻踪记”互动游戏同步启幕,复刻20世纪80年代场景,掷色子、踢毽子、翻花绳等互动游戏点位沿街铺开,穿着花衬衫、牛仔裤的NPC穿梭其间,引得市民游客争相参与,热闹非凡。

在“踢毽计数乐翻天”点位前,热情洋溢的NPC热情招呼着大家。“骰转乾坤”互动区也排起长队,参与者掷出骰子后,根据点数能获得小礼品。为活跃游戏气氛,《千年等一回》《兔子舞》等曾经红极一时的流行音乐不时响起,NPC载歌载舞,小朋友欢快摇摆,游客也跟着哼唱起来。

不远处的“彩绳翻花趣玩营”同样热闹,与小朋友热衷于参与不同,这个游戏更受成年人喜欢。“我们小时候没有电子玩具,一根彩绳也能玩半天,在小伙伴手中翻出不同花样。”“80后”万征一边演示翻花绳,一边对上小学的孩子说。随着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一根彩绳变换出“五角星”“面条”“麻花”等花样,旁边围拢的年轻人纷纷拿出手机拍摄。“一根彩绳串起两代人的记忆,看着围观孩子好奇的样子,就像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围观的游客感慨地说。

老物件唤醒童年记忆,新体验点亮国庆假期。当天,整条南大街上,无论是穿着怀旧服饰的 NPC,还是参与互动的市民游客,都沉浸在浓厚节日氛围中。欢声笑语中,这场充满年代感的沉浸式游戏体验,让不同年龄的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也为安阳古城增添了别样的节日温暖。(记者 黄亚明 高倩)

安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

举办“渠映明月·诗意南水” 诗词飞花令比赛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中秋佳节之际,安阳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举办“渠映明月·诗意南水”诗词飞花令比赛。大家以诗会友、以月传情,共度文化韵味十足的佳节。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守护者,该中心希望通过经典诗词凝聚精神力量,将文化自信融入“一渠清水永续北送”的使命中。比赛设初赛“积分闯关赛”、复赛“定位飞花令”、决赛“双关键字挑战”三个环节,关键字围绕“南”“水”“秋”“月”,既契合中秋主题,又呼应南水北调核心元素。比赛中,选手们对答如流,《静夜思》《水调歌头》等经典诗句信手拈来,决赛“月·水”“秋·人”等挑战更显其文学功底,现场掌声不断。活动最后,全体人员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寄托美好祝愿。

下一步,该中心将借标准化创建契机,持续开展文化活动,推动传统文化与南水北调工作融合,提升职工素养,助力工程高质量发展。(记者 郝亚伟)

相关阅读: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