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里讲故事,走进《共生》舞台上的“家长里短”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次数:2

川观新闻记者 郑志浩

8月3日,在成都国际剧院,打磨后重新上演的小剧场话剧作品《共生》落下帷幕。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口碑作品,连演4天的《共生》带领观众再度走进舞台上的“家长里短”。

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打造的《共生》,被誉为“成都本土特色的舞台剧版《人世间》”。从演员对话中抽丝剥茧、在怀旧布景中感叹岁月流逝、于质朴方言中体会人情冷暖,立项至今已经走过五年之久的《共生》打磨之后重新登上成都舞台,为观众带来了新的惊喜之处,也在小剧场里带来了更加强烈的共鸣。

《共生》剧照。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刻画大家庭中的细节

还原贴近生活的烟火气

开演前,两道灯光直射舞台。一道灯光打在中间的空座上,另一道灯光打在墙上的大家庭成员合照。观众的目光也随着这两道灯光进入故事中。饰演母亲的演员李秀萍就座,饰演家庭成员的诸位演员陆续登门,一个家庭的热闹与辛酸就此展开。

年迈独居、身患疾病的母亲,生活已无法自理。在生日这天,唤回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和养女,告知三人自己的卖房养老计划——谁愿意照顾自己,钱就归谁。并不复杂的剧情,在全程两小时的四川方言演绎中,让观众代入舞台上一个家庭的冷暖。

具有真实质感的道具布景是观众代入故事的重要因素。在主创团队看来,观众进入剧场时,看到的场景、闻到的味道、听到的口音,以及演员的衣着相貌,都是生活中熟悉的东西。

凤凰牌老自行车、塑料桶改装的药酒桶、方形的奶粉罐储物箱……步入舞台之上,超过100件道具复刻老式小区里的家常细节,一个稍显拥挤但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家庭环境跃然舞台中央。

“进行《共生》的构思时,成都市井人家的烟火气息始终挥之不去。《共生》的成品就像你看邻居家常,不知不觉把自己看进去了。”导演朱天天这样介绍舞台的布景思路。

方言的演绎是《共生》浓郁语言活力的特色标签之一。故事设定在成都二环内的老小区,剧中人脱口而出的词汇是“打胡乱说”“装疯迷窍”“你要把我搞神”。在剧情主框架稳定的基础上,每次复演,主创团队都会加入鲜活的潮流元素,采用更加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台词。“用DeepSeek问一下嘛”“我要去看《哪吒》嘛”等新对白的融入,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断生长的剧目。

“刻画得太好了,人物形象是丰满的,感觉每一个人都是从生活中搬到舞台上。”观众杨女士对剧中的人物印象深刻,感叹演员表演之亲切自然。

《共生》剧照。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供图

贴近观众讲故事

小剧场承载浓烈的情感回响

身为导演,朱天天在演出时坐在左侧观众席的靠前位置,向前可以看到舞台上演员的表现,稍微侧过身子也可以观察观众的反应。

“我们的主题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主旨就是要贴近观众讲故事。”朱天天介绍,很多观众看完之后交流,都认为能看到自家家里发生的故事的影子,这就是《共生》引起的共鸣,承载了浓烈的情感回响。

在朱天天看来,《共生》能够持续上演,证明其生命力能够一直延续,也是小剧场演出市场趋势的一种反映。“这样贴近生活的题材,自然是距离观众越近越好,小剧场就像大家的家常便饭。我觉得除了金色大厅的演出、除了亮丽的橱窗下的礼品,大家还需要日常的体验,这是《共生》能够一直演下去的原因。”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人与所属群体的关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这三类关系都是《共生》所反映的,也是观众所在乎的关系。”编剧兼演员李智颖介绍,《共生》一直讲的就是大家的故事,演员自身同时也在成长,有演员刚刚开始演的时候还没结婚,现在已经有了孩子,给大家带来更加准确和细腻的表演。

带有浓郁成都烟火气的《共生》,也有望步入更多地方巡演。主创团队透露,目前剧方正在接洽新一轮巡演地,在打磨提升的基础上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作为这个戏最初的一个创作者,这部戏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当然希望能够不断成长,让观众清晰看到我们故事的脉络,看到我们想要表达的主题。”李智颖表示。

关联文章 >>

关闭本页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