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山区:让“闲置存量”变“优质增量”

发布时间:2025-11-10 浏览次数:3

一边是“沉睡”已久的废旧厂房存量资产,一边是极具市场潜力的新兴投资项目需求,如何让“闲置存量”变“优质增量”?蚌埠市蚌山区以“亩均论英雄”改革实践作答。

近年来,蚌山区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 ,创新工作方法,在全省首创“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告知与靶向引导提升机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该区2024年、2025年连续两年获评“安徽省亩均效益领跑区”,全市唯一。

2022、2023、2024连续三年,蚌山区规模以上制造业亩均税收位居全市第一。2025年前三季度,蚌山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2%,位居全市第二,高于全省4.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4.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9个季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化”并举 重塑发展空间


走进蚌山智慧产业园,安徽海勤科技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

“海勤科技生产经营状况良好,产销两旺,对企业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该公司负责人介绍。项目能顺利开工建设,离不开A类企业的“金牌效应”——政府优先保障A类企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增资扩产,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坚持“三化”并举,优化亩均评价体系,细化亩均效益评价工作,强化亩均评价结果应用,以腾笼换鸟重塑发展空间。这是蚌山区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举措之一。

“亩均论英雄” 改革之初,为了让“闲置存量”变“优质增量”,全区多部门联动对亩均效益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对区内企业进行“一企一地一策”开展低效闲置工业用地全域治理,以亩均评价结果为“标尺”,加速推进资金奖补及土地、金融、能耗指标等资源要素向高效益、高产出、高成长性企业集聚。

蚌山区在全省首创“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告知与靶向引导提升机制,同步向企业推送《“亩均效益”评价结果告知书》《工业企业“亩均效益”提升十二法》。截至目前,该区将“提升法”送达企业29家,一对一指导企业明确短板弱项与改进方向,精准引导企业向土地“要效益”。

正向激励结合反向倒逼,种种举措充分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积极盘活存量要素资源,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不少企业主动求变,向A档企业看齐。



“三维”发力 积蓄发展动能


聚焦“重大项目强支撑、主导产业抢赛道、创新能级深挖潜”,“三维”发力,以项目攻坚积蓄发展动能,是蚌山区的又一个“打法”。

安徽高美福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自2017年从深圳迁至该区以来,吸引更多关联产业企业落户,共同推动新型显示产业的集聚发展。

这种以大项目驱动产业升级,在蚌山区不是个例。

自 “亩均论英雄” 改革实施以来,该区一方面探索“代建+租用+回购”模式缩短土地空置期,以市场机制收购低效闲置土地,加速形成产能、增加亩产。截至目前,高美福一期等标准化厂房已建成20万平方米;蚌埠医科大学大健康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招大做强健康医疗、电子信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优质工业企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提升“蚌山智造”的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他山科技等项目实现当年签约投产。另一方面,该区强化数字赋能,向“智”而行。主要工业企业生产经营领域覆盖智能制造、新型材料、机器人研发制造等诸多新兴领域,全区认定基础级智能工厂8家,申报先进级智能工厂1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富创通科技、幸福工场、建筑设计研究院被认定为安徽省企业研发中心,省级创新平台增至15个,研发型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62%,位居全市前列。



“三度”赋能 优化营商生态


拓展服务广度,提升服务精度,彰显服务温度,“三度”赋能,蚌山区以服务优化营造发展生态,全力推动发展空间内清外扩,帮助企业解决“卡点”问题释放产能。

总投资超50亿元的蚌埠铁路物流基地铁路专用线及联运附属设施项目通过省级评估,正在加快协调推进;解放路南延至蚌淮高速刘府出入口连接线工程已建成通车。该区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宁波美康生物区域医疗检测中心等亿元以上沪苏浙项目44个,总投资137亿元。同时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围绕“引进、落地、开工、投产、见效”全过程提供一站式服务。

……

一系列扎实稳健的做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孵化体系中,原有孵化器、众创空间基地升级,新建载体平台突出特色创新,基础条件好的创新产业园和管理团队经验丰富的众创空间被重点扶持。加快建设蚌山区中小微企业双创综合服务平台,2024年该区新申报省级众创空间2家。2025年高美福电子获批省企业研发中心,现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4个、省级众创空间3个。 (安徽经济报记者 仇蕾)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