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职业技术大学高质量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4





祁连叠翠映晨晖,石羊水暖润新蕾。2025年6月22日,经教育部批复同意,甘肃省政府决定以武威职业学院为基础,设立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自此,这所始于1915年的武威师范学校完成“从师范启蒙到职业本科”的百年蝶变,为西部职教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武威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时代发展的生动注脚。

从服务“双碳”战略到助力“健康中国”,从赋能武威“两区两地”建设到培育“金蓝领”匠才,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的重要指示为指引,锚定“西部示范、全国一流”目标,在产教融合、匠心育人的道路上,以高质量发展之笔,在河西走廊的沃土上书写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双高领航:擎起职教提质升级“风向标”


“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是武威职业技术大学突破跃升的“关键抓手”。自2020年启动省级第一期“双高计划”建设以来,学校紧扣“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等10个子项目,以光伏工程技术、旅游管理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龙头,联动8个校级特色骨干专业群,构建起“重点突破、全域提升”的建设格局。

走进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新能源综合实训基地,光伏工程技术专业群的学生正围着设备调试参数,指尖翻飞间完成光伏组件运维实操——这个对接甘肃新能源支柱产业的专业群,已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毕业生常常“未毕业先定岗”,成为行业争抢的“香饽饽”。而在智慧旅游实训室,AR技术构建的凉州文化场景里,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学生戴着头显“置身”雷台汉墓,沉浸式演练景区讲解,让传统文化传承有了“科技新载体”。

“双高计划”的实施,不仅让专业群“立”了起来,更让学校的办学实力“强”了起来。

学校在国家骨干高职、省级示范校基础上,先后获批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入选教育部数字化校园实验校;累计斩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国家级成果86项,省级代表性成果909项,实现从办学内涵到社会声誉全方位提升。

如今,学校已圆满完成首期“双高计划”建设任务,第二期建设正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以“双高”建设为牵引深化产教融合、强化特色专业群建设,全力打造西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产教深融:构建“专业-产业-人才”闭环生态


如果说“双高计划”为学校发展锚定了方向,那么产教深度融合则为这一蓝图的落地提供了“坚实路径”。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始终秉持“产业需求在哪里,专业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的理念,将“政校企研”四方力量拧成一股绳,打造“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人才链匹配创新链”的闭环生态,实现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

“双碳”战略东风起,新能源人才需求急。甘肃作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对光伏、核与辐射防护等领域技能人才的渴求日益迫切。学校迅速响应产业需求,以光伏工程技术、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两个第二期“双高计划”专业群为龙头,建成20兆瓦省级示范生产性光伏实训基地——这里既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光伏发电厂,也是学生“真刀真枪”的实战练兵场,实现“教学产出”与“产业效益”双向赋能。

“在专业布局上,我们始终以职业本科建设为引领,紧跟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武威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胡建宏介绍,学校先后开设放射治疗技术(重离子方向)、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特色专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8个、省级骨干特色优质专业15个,首批职业本科专业全部对接“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主导产业,形成“引领型+特色型+支撑型”的专业生态,真正实现“专业建在产业上、课堂设在车间里”。

扎根武威“两区两地”建设需求,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紧密对接“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双碳”等国家战略和钍基熔盐堆、重离子医疗等国家重大项目,紧紧围绕武威市“两区两地”建设、9条重点产业链和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让人才培养精准匹配地方发展。

在协同育人方面,学校进一步打破壁垒、主动破局。政府“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国家电网武威供电公司等196家单位合作,构建“政院校企”四位一体育人机制;牵头组建武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成167个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车间学技术、在项目练本领”,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衔接。

“我们把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融入教学,让学生跟着项目学、围着产业干。”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副院长杨德军的话,道破了产教融合的核心要义。

依托深度合作机制,学校新能源装备团队研发的“太阳能无线电磁阀控制系统”,较传统设备节能60%以上;高效节水团队的“智能滴灌系统”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惠及1.2万亩农田。17名博士、181名硕士组成的科研队伍,5名省级科技专员、62名市级特派员深入田间车间,将5430余册技术手册、800余场培训送到一线,真正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用在产业中”。

从政府搭台到校企携手,从科研赋能到产业反哺,武威职业技术大学让车间搬进课堂、让工程师站上讲台,让教育链与产业链、人才链与创新链实现“无缝对接”,构建起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


匠心育人:锻造德技并修的“金蓝领”方阵


办好职业教育,关键是培养“德技并修”的实干人才。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始终将育人初心放在首位,从思政铸魂到技能淬火,从双创赋能到就业护航,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育人体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带着“真本领”走向社会。

思政教育“活”起来,初心根基才能“扎”得稳。学校不搞“照本宣科”,将“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精神等本土红色资源搬进课堂,用VR技术还原“荒漠变绿洲”的奋斗场景;举办“大学生讲思政课”活动,让学子化身“小讲师”,用乡村振兴的鲜活案例诠释爱国担当。

“入校以来,我通过课堂学习、社团交流,认识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它就像引航灯,帮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了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期待更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助力自己更好地前行。” 学生朱晓玉的感受,道出了思政教育的温度。目前,学校已建成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82个省级课程思政微课,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让红色基因融入学子血脉。

技能培养“实”起来,就业底气才能“足”起来。针对高职学生发展特点,学校创新推行“技术+技能”双轨培养模式:“技术型”学生侧重实验数据采集、科研辅助能力训练,可深度参与大科学装置项目;“技能型”学生聚焦设备运维、工艺操作本领提升,在车间实操中锤炼硬功夫。“工作上手很快,这多亏了学校‘学练结合’的培养模式”。毕业生郭登选凭借在校期间扎实的理论学习和系统实践,顺利入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武威园区。

就业服务“暖”起来,学子未来才能“顺”起来。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针对重点群体和未就业毕业生落实“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就业帮扶无死角;积极挖掘资源,让用人单位数量与毕业生数量保持1:1比例,为学生提供充足选择;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搭建毕业生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双选平台。近3年,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超95%,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5%,80%以上毕业生选择扎根西北,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职教浪潮奔涌向前,匠心薪火映照初心。武威职业技术大学将继续秉承“卓苦为刃、筑教为先”的甘肃教育精神,以更高站位对接国家战略,以更实举措深化产教融合,以更优质量培育高端技能人才。祁连山下,石羊河畔,这所年轻的职业技术大学,正以匠心筑梦,向着“西部示范、全国一流”的目标坚定前行,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威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职教力量”。(记者张婷)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