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破理论学习“照本宣科”的传统模式,护河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贴近群众、结合实际的多元方式,推动理论学习从“被动听”转向“主动学”、从“抽象化”转为“具象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思想动力。
“以前听理论课总觉得离自己太远,现在通过‘田间课堂’,老师用种庄稼、搞养殖的例子讲政策,一下子就听明白了!”在护河镇兴禾村水稻种植基地,种植户周雪礼一边观摩农技员演示田间管理技巧,一边听理论宣讲员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这种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的“流动课堂”,正是护河镇创新理论学习形式的生动实践。
除了“流动课堂”,护河镇还精心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近日,青山村开展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专题宣讲活动,宣讲员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接地气的表达,将治国理政“大道理”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群众关心的“小话题”紧密结合,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
近年来,护河镇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邀请本地老党员、乡贤担任理论“宣讲员”,以拉家常的方式为群众解读政策理论。在烈士陵园,年轻干部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勾勒英雄群像,让红色精神在生动宣讲中直抵人心。结合青山村和美乡村建设实际,创新推出情景剧《青山脚下的六尺巷》,以村民熟悉的邻里故事为蓝本,将“礼让包容”的文明理念融入剧情,让大家在观看中受启发、明事理,推动礼让文明在乡村蔚然成风。
下一步,护河镇将持续优化理论学习形式,紧扣秋收生产、民生服务等乡村重点工作,继续把“理论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村民院落,让理论学习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民生温度。同时,着力推动理论学习成果转化,切实把学习收获变成解决群众难题、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成效,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