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行动方案印发,3年攻坚30项任务

发布时间:2025-10-13 浏览次数:3

10月9日,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沪举办。本次研讨会以“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为主题,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起。北京、深圳、成都、南京、杭州、合肥等国内重点都市圈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就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面临的关键难题、机遇挑战、突破路径、重大举措等进行探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稳妥有序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发展壮大现代化都市圈”,并要求长三角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释放都市圈的结构性潜能,发挥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示范带动作用,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会同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发展改革委,调动各方力量、开展大量调研,共同编制《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提交今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进行了审议,近期已正式印发。

《行动方案》从“三个聚焦”破题,围绕实现“七个一”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把国家层面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战略部署,转化为区域层面有针对、可操作、能落地的行动举措,努力推动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打头阵、做表率、挑大梁。

“三个聚焦”分别是:

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同向发力。注重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布局,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不断释放都市圈同城效应和联动效应。同时,注重增强重点领域系统集成探索,实现破壁成圈、功能融合的效应。

聚焦制度建设牵引。加强规划的有机衔接、政策的精准发力、立法的协同保障,健全工作推进、要素保障、监测评估、社会参与等机制,以规制贯通、一体衔接支撑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整体效能提升。

聚焦多措并举。兼顾守正和创新,既加强好经验好做法的复制推广,也聚焦新形势新需求创新提出新任务;兼顾共性和个性,既聚焦当前同城化发展“最大公约数”,也鼓励因地制宜差异化探索;兼顾内部和外部,既考虑都市圈内部同城化需要,也考虑都市圈间联动发展需求。

“七个一”中,第一是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以中心城市为引领、重点区域为先导,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突破、重要制度发力,进一步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不断释放都市圈同城效应和联动效应。包括四方面创新:一是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都市圈重要节点建设,强化交通、物流、产业、就业、生态、公共服务等功能配置,更好发挥综合承载、空间联结、要素流通作用。二是发挥重点区域战略先导作用,强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综合试验功能,推动跨域重点毗邻区建设一体化合作先行区。三是推动制度建设一体有效衔接,建立健全规划、政策、立法协调机制。四是放大都市圈间协同联动效应,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等轴带建设,向都市圈间联动要空间效应。

第二是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以贯通为重点,加快完善通达便捷的都市圈通勤体系,提升都市圈物流运行效率,共建数字智慧都市圈,统筹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智慧高效的都市圈基础设施体系。包括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施城际通勤效率提升行动,建立健全都市圈城际铁路一体化运营机制,探索推行高频次通勤多样化票制;健全“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广内陆集装箱码头、前置货站等模式,推进“一单制”“一箱制”发展;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合作共建,共同推动航贸数字化扩围提质放量;探索推动市政和水利设施跨区域“一网统管”和一体运营等。

第三是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以融合为重点,协同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完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合力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建立健全产业分工协作机制,更好发挥都市圈在科技产业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其中,合力争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共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深度参与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联合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协同提升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跨区域、跨行业服务水平;聚焦空天信息、脑机接口、合成生物、量子科技等领域推动协同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等,将实实在在促进都市圈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第四是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以畅通为重点,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实施公平统一的市场监管制度,促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深入推动为企服务提质增效,共同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一流市场环境。其中,统一市场监管标准,协同完善市场监管程序。强化都市圈市场监管数据共享互通和系统协作互联;完善联动执法机制,推动执法标准跨区域衔接,加强调查取证和案件处置合作;加快建立都市圈统一人才评价标准和互认机制;推进更多异地事项跨域办理,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等,将有利于在防止内卷的同时促进要素更加畅通流动。

第五是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以链接为重点,协同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共建共享高能级开放平台,共同加快高水平“走出去”,增强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其中,协同创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强化自贸试验区联动发展,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辐射能级,整合提升“走出去”服务平台,加快推广企业出海“一件事”服务等,将有利于提升长三角都市圈链接全球的能力,在更大范围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效率。

第六是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以保护为重点,合力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治,率先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共建长三角美丽中国先行区高质量样板。其中,推进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实现跨界绿道贯通衔接;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重点海域河口海湾协同治理,持续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强化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开展臭氧污染共同应对和协调治理;建立健全跨区域的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推动区域绿色低碳供应链服务平台功能资源互通、标准数据互认等,均是聚焦解决生态环境中的跨省共性问题,将有力支撑长三角区域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建设。

第七是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以共享为重点,共享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推高质量就业与社会保障,共同完善敏捷韧性的城市治理体系,使同城化发展成果公平惠及群众。其中,推动医联体医疗机构医生多点执业、检验检查结果共享和互认;促进都市圈文旅商体展联动发展;扩大异地就医定点医疗机构数量,提高异地就医购药便捷度;加强跨界地区城市管理联动、边界联检和信息共享;健全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联防联控和应急救援机制等,将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针对七个领域,最关键的是强化组织实施机制。《行动方案》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工作推进机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和三省一市发展改革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强化责任分工和跟踪调度;长三角各专题合作组(专项办)要加强涉都市圈发展重点问题的专项指导、推动和支持;各都市圈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抓好推进落实。同时,就强化政策要素保障机制、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创新复制推广机制、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都提出了相关要求。并明确,《行动方案》以三年为实施周期,期间滚动进行年度评价,开展三年评估。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顾军在致辞中指出,2018年至2024年,长三角GDP年均增速5.58%,高于全国0.2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3.9%提高到2024年的24.6%,6年间贡献了我国约26%的经济增量;“万亿城市”数量从2018年的6个增加到9个,占全国1/3;区域进出口总值突破16万亿元,占全国36.5%;已形成大飞机、海工装备等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1/3,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分别占全国的3/5、1/3和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约40%,充分体现了长三角“增长极、动力源、试验田”的作用。面向“十五五”时期,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也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比如,在机制框架上,如何更好发挥一体化发展机制作用,加强各城市间、各都市圈间合作联动,不断释放同城效应,真正实现运转高效、协同治理;在规划指引上,如何更好加强规划的衔接,健全推动规划落地的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更好实现政策精准发力和立法协同保障;在规模体量上,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形成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在空间形态上,如何更好形成“中心城市-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空间布局,加强关键节点、重要轴带、功能网络建设,以充分释放都市圈空间组织效能。长三角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借鉴各地好经验好做法,群策群力、紧密携手,更好推动《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共同谱写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崭新篇章,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张忠伟在主旨演讲时表示,国际先行都市圈发展经验表明,打破行政壁垒能够使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畅通流动,降低区域性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进而增进民生福祉,并带来区域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国际先行都市圈在获取发展红利方面有着共性的制度性安排,可以总结为“四个有”:一是有规划,更好凝聚发展共识;二是有立法,更好保障统一行动;三是有机制,更好推动协同治理;四是有聚焦,更好实现重点突破。历经多年发展,长三角都市圈要素对流更加通畅、空间形态日益鲜明,功能呼之欲出,整体呈现出明显的“市—圈—群—域”的动力结构特征,但对照国际先行都市圈,对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目标,对照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的要求,还面临有规模体量但辐射带动有待加强、有空间形态但功能网络有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传导体系有待加强、有机制框架但协同推进有待加强等四方面挑战。面向2035,长三角加快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将是“十五五”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探索破解影响都市圈更多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把《行动方案》实施好,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在专题报告环节,北京市规划资源局党组成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石晓冬介绍了首都都市圈空间规划有关情况。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张尚武介绍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规划有关情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院长方煜介绍了深圳都市圈一体化探索实践经验。成都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尹宏介绍了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的探索实践。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二级巡视员祝瑞波介绍了南京都市圈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实践情况。杭州市发展改革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钊介绍了杭州都市圈的探索与实践。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浩淼介绍了合肥都市圈发展历程与实践。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