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湖畔的和平之约

发布时间:2025-08-05 浏览次数:7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段镌刻着伤痛与觉醒的历史,在今夏的青海高原,催生出一束跨越山海的友谊之光——7月31日至8月3日,日本创价大学98人代表团踏上青海大地,以“以心相交 共筑和平”为主题,在三江之源种下和平友谊的种子。

一衣带水的邻邦,从历史深处走来。两国友好的根脉在民间,未来则系于青年。作为第一所接收新中国公费留学生的日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代表团此次访青,是在中日两国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交流的备忘录》框架下实施的中日青少年互访交流项目,是让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走进日本青年心中的珍贵尝试。

青海湖生态环保徒步活动。潘玲 顾植霞 摄

在青海湖畔读懂和谐共生

7月31日下午,代表团走进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开启青海行首站。刚入馆,成员们就被丰富的展示内容吸引。青海地形沙盘前,大家驻足聆听讲解员介绍三江源生态格局,讲解让日本青年对青海地理风貌有了初步认识。

日本创价大学学生大岛幸惠边听边记录:“我来到这儿看到日本没有的丰富动植物,非常兴奋,中国的物产这么丰富,感觉真是太棒了!”

珍稀动植物标本展区,藏羚羊、野牦牛等高原动物模型让代表团成员挪不开脚。他们围在一起轻声交流,不时发出惊叹,有人用手机拍摄在日本难得一见的标本。不少青年在昆仑山地质演变图谱前拍照留念。此次参访让日本青年直观感受到青海独特的自然禀赋与生态保护成就,以自然资源为纽带加深了他们对中国西部的认知,为友谊增添了一抹来自高原的鲜活色彩。

8月1日的青海湖,成了最好的生态课堂。日本创价大学和青海理工学院学生一起开展“和平友好:中日青年共行动”青海湖生态环保徒步活动,以脚步丈量生态之美,用行动传递友好情谊。青海理工学院的蔡海静和日本伙伴们弯腰捡垃圾时,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可降解垃圾袋里,装着零星的塑料瓶和碎玻璃,也装着跨越国界的环保共识。“湿地小侦探”镜头下,斑头雁掠过湖面的瞬间,与两国青年的笑脸重叠。“生态智慧王”问答环节里,中日青年用中文、日文、英文交流,答对时共同的欢呼,是最动人的和声。

“青海湖是中国境内具有独特美丽景观且具有珍贵生态价值的自然环境之一。在这片无可替代的自然风光下,中日青年跨越国家、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携手同行,无疑是迈向未来的重要一步。”望着水鸟翔集的景象,日本创价大学副校长神立孝一表示。

当天下午,青海湖普氏原羚保护研究中心的故事同样让人动容。从濒临灭绝到数量回升,工作人员讲述的保护历程,让青年们露出欣慰的表情。手绘普氏原羚卡片时,五彩画笔勾勒的不仅是灵动的身影,更是守护生命的共同承诺。

户外瞭望台上,大家纷纷用望远镜搜寻普氏原羚的踪迹。有人发现远处草原上奔跑的身影,兴奋地招呼伙伴。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与灵动跳跃的普氏原羚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为青年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自然教育课,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最美湖泊的魅力。

日本创价大学学生高桥进胜感慨:“普氏原羚保护工作太不易,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和成就让我触动。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共同责任,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多举办。”

用望远镜搜寻普氏原羚的踪迹。潘玲 顾植霞 摄

从故事与文物里触摸初心

“小岛公司赠资7亿日元建设青海省博物馆新馆,后续还追加赠资2亿日元……”8月2日上午,在青海理工学院举办“和平友好:中日青年共传承”交流活动,双方大学生参加“中日友好使者”“青海省荣誉公民”小岛镣次郎先生事迹专题讲座。

讲座中,青海省对外友协通过一系列感人故事介绍了小岛先生支持青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动人事迹。从捐赠设备、资助学生,到捐资援建青海省博物馆、助推学术交流,他用行动诠释“中日友好”的真谛。

日本创价大学学生山手智史听完深受感动:“小岛先生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中日友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行动去践行的事业。他的精神值得我们青年一代学习,我也希望能像他一样,为促进两国友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后的学生交流环节,中日青年先以趣味游戏破冰互动,在欢笑中拉近距离,再围绕共同话题开展主题讨论,在坦诚交流中增进对彼此生活与思想的认知,用青春对话续写友好篇章。

活动期间,青海理工学院与日本创价大学开展交流座谈,深入沟通,为未来的交流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青海理工学院副校长马志明表示:“交流富有成效,创价大学国际化办学经验丰富,我们将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这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愿以今日交流为契机,深化两校学术合作与青年友谊,加强肩负未来发展的青年一代的相互理解与情感纽带。”日本创价大学副校长神立孝一表示。

下午的青海省博物馆里,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撞了个满怀。在讲解员带领下,大家参观“青海历史文物展”“青海民族文化展”等展厅。文物无言,却能跨越时空对话,每件文物都诉说着青海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青年们饶有兴致地观看这些精美的文物,感受青海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感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展示普氏原羚手绘图。潘玲 顾植霞 摄

让和平种子在心中扎根

4天行程里,从自然资源到生态实践,从友好事迹到文化探寻,中日青年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互动中建立友谊,用行动诠释“以心相交 共筑和平”主题,让和平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在欢送晚宴上,歌声传递情谊,舞蹈绽放活力。现场掌声不断,欢笑交织。音乐与舞蹈成为了最生动的交流语言,让这份因活动结下的情谊在欢声笑语中愈发浓厚。

中日双方青年代表都对这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表达了他们对于中日友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热切期盼与坚定信念。双方一致认为,青年一代应肩负起传承友谊、促进交流的责任,以实际行动推动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青春力量。

创价大学副校长神立孝一表示:“水有源,树有根。青海这片土地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滋养了中国,也恩泽了日本。我们不能忘了历史——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错误。青年一代要团结一心,才能共同构筑和平未来。”

对于中日两国青年,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程海波寄予厚望:“期待两国青年做和平理念的播种者、创新合作的开拓者、民心相通的架桥者,共同书写中日友好新篇章。”

青海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刘昶表示:“铭记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倍加努力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跨越山海的相遇,不仅是友谊的序章,更是中日青年携手绘就和平画卷的生动实践。希望各位青年朋友继承中日友好传统,成为促进中日友好交流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为中日友好合作发出青年之声,为中日共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高原的风掠过湖面,携着中日青年的友好情谊飘向远方。这场展开于青海的交流,像一座桥;一头连着历史的警醒,一头通向未来的期许。

当这些青年回到各自的生活,他们口袋里的普氏原羚徽章、笔记本里的手绘原羚、脑海里的彩陶纹样,终将长成参天大树——那是中日友好的树,是和平共生的树,在时光的浇灌下,愈发茁壮成长。

(来源:青海日报)

热门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