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产科学研究所专家团队近日在生物学期刊《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中文名《甲壳动物生物学杂志》)发表中华绒螯蟹最新研究论文,揭示了野生中华绒螯蟹与养殖螃蟹的长势和体型差异:在相同壳长条件下,经历了长距离洄游的中华绒螯蟹,甲壳宽度普遍大于池塘养殖螃蟹。
近两年,我市秦淮河均出现了中华绒螯蟹洄游现象。据介绍,中华绒螯蟹需要到长江入海口等咸水环境才能正常受精,野生幼蟹们在长江口发育数月后会溯河上迁,进入更稳定舒适的淡水环境发育为成蟹。市水科所王庆研究团队去年启动研究,比较野生螃蟹和池塘螃蟹体型上的差异。
研究者共采集490只中华绒螯蟹样本,其中280只来自长江野生群体,210只取自南京某养殖池塘。通过测量两者重量、甲壳长度和宽度等数据,建立体长和体重关系方程,研究最终发现,即便经历长距离溯河迁徙,长江蟹的生长状态并不比池塘蟹差。相同壳长条件下,长江蟹的甲壳宽度普遍大于池塘养殖家蟹。通俗地说,相同壳长下,洄游河蟹的体型更大。
一般而言,池塘养殖的螃蟹拥有更稳定的饲料条件和生活环境,理应长势更好,但为何研究得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原因应与洄游密切相关。上述论文指出,幼蟹属杂食性动物,而长江蟹洄游距离长、时间久,洄游过程中食物来源不断变化,可能改变其肠道菌群结构,进而影响生长表现。此外,相较于无需长距离运动的池塘蟹,长江蟹通过持续划动蟹腿完成溯河洄游,可能强化了与蟹腿连接的肌肉群,从而导致体宽增加。
研究项目负责人王庆介绍,目前该研究仅从表观层面发现了养殖螃蟹和野生螃蟹的长势、形态差异,结论目前仍处于猜想阶段,后续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更深入的生物学研究,以证实这些差异究竟源自先天基因还是后天影响。
上述研究深化了对蟹类洄游生态的理解,也为未来物种保护与水产养殖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王庆表示,基于目前研究得出的结果,未来技术人员有望筛选长得更快更大的蟹苗,以帮助螃蟹养殖产业提质增效。